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广东、福建两省为例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赵宝廷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生态环境效应 倾向值匹配法(PSM)
摘 要: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因此,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国按照“开发者保护、受益者补偿原则,加快推进生态补偿体系建设步伐,与此同时,深化生态领域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实施生态转移支付。作为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成为当前生态转移支付研究的重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是对当前我国生态资源重要、脆弱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区域的一种大规模、持续性、直接性的生态补偿方式,是一项对生态领域至关重要的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我国生态补偿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其实施十几年来,是否有效发挥了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如何更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使其更加有效地为生态保护服务?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分析——计量分析——优化改进的写作思路分步骤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第一,梳理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和“生态转移支付的相关文献,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确定文章研究的思路框架;其次,找到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而着重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探究其理论逻辑和影响路径;第三,追踪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变迁,全面展示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现状。第四,以广东、福建两省为例,利用县域数据和倾向值匹配(PSM)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根据结果分析实施该项转移支付的生态改善效果及异质性表现,并得出以下结论:(一)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发挥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作用;(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是逐年释放并动态变化的;(三)财政自给度较高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效果更好。最后,在本文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坚持政策长效实施、确定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规范管理资金用途、科学合理调整资金分配机制、完善资金监督和绩效考核办法和建立横向生态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在研究内容上,本文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重点,通过计量分析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有利于弥补目前关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效果研究与计量分析相对较少的不足;二是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倾向值匹配(PSM)方法,并且通过依申请公开获得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指数)作为数据样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内生性偏差、数据过于笼统等问题,实现了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