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高校非遗美育中的审美传播策略研究 ——以罗泾十字挑花进校园为... 收藏
高校非遗美育中的审美传播策略研究 ——以罗泾十字挑花进校园为例

高校非遗美育中的审美传播策略研究 ——以罗泾十字挑花进校园为例

作     者:马晓雅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唐承鲲;郑晓蓉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40106[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050302[文学-传播学] 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传播策略 审美传播 高校美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美育改革工作,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着手,大力推进高校美育建设,力图使我国高校美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作为传播过程的高校美育在触摸美学价值脉搏、发挥以美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兼具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象征,可以通过高校美育的实践方式,将中华文化语境融入审美传播,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助推下,逐渐形成高校美育审美传播的新态势。因此,如何在高校美育这一传播过程的基础上,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作为传播内容,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传播的辅助方式来促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审美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在传播学视阈下,将高校美育视为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以非遗进校园实践为研究对象,借助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分析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原则,以此实现高校非遗美育的审美传播的机制建构。并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和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获取大学生作为受传者和参与者对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的评价与反馈,根据调研结果提出高校非遗美育中审美传播的优化策略。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模型指出了“环境-个人-行为这三个层面间相互影响、动态互惠的决定关系。在该理论模型的指导下,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的机制实现了良性动态的建构。首先,审美环境与审美主体间存在涵化和耦合的作用,能够在“符号现实与“主观现实的聚合效应的基础上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审美传播的“主流化;其次,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影响审美行为的选择与执行,而审美行为对审美主体的认知和情感也起到唤醒启迪的作用;最后,审美行为能够以优化性、创造性的方式重构审美环境,使之走向更加完善的发展之路。在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的实践中,受传者,即高校学生不再是机械被动的“模仿者,而是转变为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传播者通过搭建客观现实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信息文化环境来实现审美传播环境的立体化建构和有效融合,以此调动参与者内化于心的审美意动,并最终达到激发审美行为、外化于行的审美传播目的。在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接受程度分析方面,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传者认为自己在良性建构的审美环境中实现了沉浸式的审美参与,并获得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在情感层面达到共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开展审美行为。基于以上创新实践和效果调研的分析,为促进今后高校非遗美育审美传播的良性运行,需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性策略。在数字人文的统筹建设下实现审美环境的重构,打造“在地感社区和“线上+线下全域审美矩阵;从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角度出发回应审美主体的内心关切,增强场域信任和情感归属;在审美行动上则需坚持多方参与下的共同提升,从而重构审美环境,实现优化和发展高校非遗美育中审美传播的最终目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