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辽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掘与传承——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收藏
辽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掘与传承——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辽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掘与传承——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

作     者:徐宁泽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于洁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主      题:蒙古贞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阜新东蒙短调民歌 传承与保护 

摘      要:民歌是浓缩的历史,个性迥异、异彩纷呈,不仅反映了当地生活境况,还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精髓,印证出歌与史,史与态循环相生的过程。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蒙语称“包古尼道,是阜新蒙古贞地区具有地域特点的一种民歌形式。在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传唱300多年,它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了蒙古贞地区的发展历史,并于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为例,对辽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掘与传承进行探究。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分别从选题缘由、意义和目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正文开篇从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形成的历史文化场域作为切入点,通过对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地理位置溯源探究了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历史沿革;第二部分就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历时性发展展开论述,探索在草原文化影响下的游牧文化、半农半牧的农耕文化、全农业文化三个时期,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国家政策制度的变革,蒙古族与汉族相互和合,交融的思想根基,促进了具有蒙汉交融的艺术特色的,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产生与发展;第三部分以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共时性特征,展开研究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下诞生的阜新短调民歌的概念界定、题材分类、以及表现形式的赓续,详细阐述了阜新东蒙短调民歌的艺术价值;第四部分通过对阜新东蒙短调民歌式微原因分析、传承保护现状、以及阜新短调民歌的传承及发展的策略倡议的探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