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纪录片的文化建构研究 ——以故宫题材纪录片为例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彬;戚德志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摘 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不断孕育、创造出来的,也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传承传统文化、建构自身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民族屹立不倒、坚不可摧的必要之举。近年来,随着国人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修养不断提升,民众对于历史、文化类节目普遍具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一些历史类的纪录片就此走入人们的视野。纪录片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电影艺术之间的影视作品,它记录真实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并用电影手法来呈现和传达观点。历史类纪录片则通常通过采访历史学家、目击者或当事人,使用历史档案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来呈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和背景,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历史文化日益高涨的关注度让历史类纪录片热度渐升,从至今仍高居各流媒体平台热度第一的《河西走廊》到掀起现象级“故宫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再到播出后频登收视率榜首的《紫禁城》,历史类纪录片在叙述历史的同时,致力于提高观众的历史素养和认知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树立国家文化形象,为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以历史类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选取故宫题材纪录片为具体研究案例,在文化建构的大框架下,借助叙事学、编码解码、仪式观等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从结构内容、符号内涵、功能效果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历史类纪录片进行文化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优秀的历史类纪录片能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在叙事层面就奠定文化建构的基调,通过对叙事要素、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的选择安排,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复现和重建;而在内涵层面,则会给予叙事文本以不同的符号意义,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引导观众反思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让观众逐步建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而形成可识别的共通意义体系,有效实现文化建构。最后,本文从传播的仪式观的角度,通过对历史类纪录片结构内容和符号内涵的解读,加深对于文化如何通过传播过程建构和塑造的理解。从表征到记忆,再到形成认同,历史类纪录片深入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和行为,民族文化也得到了更加长期和稳定的维护和传承。最终,创作者和接受者将形成拥有共同文化的社区,他们在集体身份的加持下不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共同理解,建构起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