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酸钠辅助下两种不同方向的内界膜翻转覆盖术与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分析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晓蓉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2[医学-眼科学] 10[医学]
主 题: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内界膜翻转覆盖 内界膜剥除
摘 要:目的:比较玻璃酸钠辅助内界膜从上往下翻转术、玻璃酸钠辅助内界膜从颞侧往鼻侧翻转术以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的疗效。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我院眼科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大孔径IMH患者84人(85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裂孔直径范围为415~1186μm,年龄范围为43~82岁。将这些患者按照术前OCT测量的裂孔直径划分为两组:裂孔直径为400~800μm者为大裂孔组,裂孔直径800μm者为超大裂孔组。根据患者所行的不同手术方式将上述两个组再各自分为3组:A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B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辅助内界膜从颞侧往鼻侧覆盖,C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酸钠辅助内界膜从上往下覆盖,术中均行消毒空气填充,术后俯卧位。其中大裂孔组A组19人(20只眼),B组17人(17只眼),C组15人(15只眼);超大裂孔组A组12人(12只眼),B组11人(11只眼),C组10人(10只眼)。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双眼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裂隙灯下眼底检查、眼底照相、眼轴测量以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时记录患者IOP、BCVA、裂孔闭合情况、外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缺损直径、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缺损直径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及并发症情况:在大裂孔与超大裂孔患者中,三组年龄、性别、裂孔直径、眼轴、术前IOP、术前BCVA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无眼压升高、眼压降低病例,无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2、术后BCVA:在大裂孔组,三组术后1月、术后3月时、术后6月时BCV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视力提高(术前BCVA与术后6月BCVA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视力提高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前及术后各邻近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视力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1月与术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邻近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闭合形态方面,三组均以V型闭合为主,且三组间U型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术后6月ELM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术后6月ELM缺损直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6月EZ缺损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