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沉默何以成为见证?——论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 收藏
沉默何以成为见证?——论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

沉默何以成为见证?——论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

作     者:王莹雪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陶东风

授予年度:2023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5[文学] 

主      题:沉默 见证 语言 阿甘本 《奥斯维辛的剩余》 

摘      要:“沉默源远流长且历经嬗递。从其核心词义来看,它意为言说/书写的阙如;从其发生向度来看,它含蕴了不可说/不可写之物与言语表征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战之后,沉默骤然获得学界关注,并呈现出一种跨学科位域的文化征象,例如体现在:沉默作为“见证之阙如,从根本上挑战了大屠杀的表征极限。“沉默是阿甘本重审后奥斯维辛命题的重要切入口。于他而言,奥斯维辛的见证难题不仅关乎语词的崩解,同时还关乎语词内在的沉默。这种沉默不仅受到集中营生命政治机制的捕获,而且还敞开了一个新的伦理之域——“灰色地带。在其中,作证者的人性(善恶含混)及其作证姿态(正义失落),或许都是不可靠的,这使得证言也遭致了表征失效的危机。但阿甘本认为,幸存者作证仍是有必要的,因为唯有他们能协助无言者,重新担负起认领历史真相的使命。为能真正作证,证人主体必须让位于无言者的“非主体,证人必须将证言让位于无言者的“非语言,它能让既有的生命政治机制中止。阿甘本的见证研究包含“幸存与“诗学两大问题域。至于前者,阿甘本视“穆斯林/活死人为集中营的核心密码,探查幸存与见证之间的悖谬错位;根据这一特殊的范式形象,20世纪的生命政治构式必须被修正和重构为“使人幸存。至于后者,阿甘本着眼于一种“反—悲剧冲突的羞耻经验;透过这一独异经验,他既为“幸存—剩余之人找到其证人范式,同时也为“幸存—剩余之言找到其证言范式,这两者都具有强烈的诗学指向。借由“诗歌—证言—真理,阿甘本力图召唤一种弥赛亚—救赎式的剩余希望。总的来看,阿甘本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为大屠杀的表征困境找寻到第三条出路,即为奥斯维辛含混的“非—界阈施予见证。这是现时社会产生新历史的可能性方案。阿甘本理论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他赋予“剩余以过于浓厚的神学救赎色彩,以至于那中断生命政治机制的见证效力会在当下被削弱、被悬搁;他还使“剩余的特殊性过分凸显出来,最终有陷入不可知论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风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