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转换——奥本海姆艺术语言的探索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郭硕博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3[艺术学] 1301[艺术学-艺术学理论]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著名艺术家梅雷特·奥本海姆(Meret Oppenheim)的艺术转换的历程,从她与超现实主义的复杂关系作为出发点,把奥本海姆放在超现实主义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对她艺术生涯的三个特殊转折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在了解奥本海姆、超现实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文字为主,梳理当时的社会时代语境,以理论研究为核心进行文献分析,通过结合奥本海姆相关的作品案例讨论奥本海姆艺术逻辑的建构,以及奥本海姆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自我身份的转换。国内对于奥本海姆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美术史的简单介绍上,并没有出现系统的研究,多依附于一些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文章中,核心期刊、学位论文等文献相对较少。而国外对于奥本海姆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涌现,许多知名博物馆为其举办展览,近些年来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对象。本文第一部分意在梳理战后艺术的转向,分析精神分析学对20世纪艺术与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关于心理结构和机制的理论,以及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学。深受这一影响的艺术流派以超现实主义为代表,超现实主义激进的自由主义极大的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认同,这些先进的思想吸引着女性艺术家的参与,使超现实主义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女性艺术家。文章第二部分重点是分析女性艺术家在超现实主义当中的尴尬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女性主要以艺术家的模特和缪斯身份对超现实主义运动施加影响。女性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中心主题,艺术家沉浸在自己的阳刚世界中去构建自己心中对于女性的幻想。当时奥本海姆作为超现实主义的缪斯进入这个圈子,她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模特来进行艺术创作,拍摄了著名的作品《朦胧的爱欲》(Erotique Voilée),但她并没有被超现实主义者视为艺术家。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奥本海姆的《皮草早餐》(Le Déjeneur en fourrure)这一历史性的作品来进行探讨,正是这一作品使得她成功被超现实主义者纳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阵营,并被邀请参加当时超现实主义最重要的展览。奥本海姆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通过艺术的颠覆性对其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义,她在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物体的作品。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奥本海姆的艺术危机以及她在破除超现实主义的束缚之后成功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奥本海姆因为作品《春宴》(Spring Banquet)的观念与超现实主义者布雷东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导致了她与布雷东的决裂,一直以来她对《皮草早餐》给她带来的赞誉以及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身份的束缚感到痛苦,从这次决裂以后,她走向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并利用一些抽象符号进行艺术创作,彻底摆脱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奥本海姆艺术思想自我身份的建构过程,对艺术家艺术创作生涯和思想进行一个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