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地名语义的村镇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收藏
基于地名语义的村镇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基于地名语义的村镇形态特征及成因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作     者:黄小川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魏皓严;魏浩波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地名语义 村镇 空间形态 秦巴山区 深度学习 

摘      要:村镇是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村镇的保护改造从盲目跟风城市,到结合在地经验实现本地化的特色塑造,认知村镇形态成为关键。我国村镇数量众多,基础信息参差各异,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和相关学科既有成果,获取村镇基础信息,梳理村镇空间的内涵谱系,提炼村镇的形态特征,完成村镇的类型界定是趋势所在。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以秦巴山区为典型地区,在理论上借助地名学的地名分类成果、符号学的认知体系、历史人类学的“历史现场与生计逻辑。在具体操作上梳理现有村镇形态研究的对象、层次,以及空间语义研究的工具、文本,并在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中寻求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算法,结合秦巴山区的村镇研究,构建秦巴山区村镇形态特征提取的语义路径。语义路径分三部分展开,在信息整合方面,匹配村镇的空间形态与地名语义;在村镇分类方面,结构化地名语义文本,搭建基于CNN+Bi LTSM的文本分类模型,输出基于地名语义的村镇类型谱系;在形态解析方面,共现相同类型村镇的空间形态、地名语义,从建成区规模及高程、内部空间组织及道路结构、主导朝向及异质单体三层次提取村镇形态特征。研究总结出秦巴山区村镇地名总体上表现为融合分异,在自然类地名上表现为山、水、动植物的朴素记载,在人工类地名上表现为姓氏聚居、宗教建筑、祈求情感的复合驱动。村镇形态方面,自然村、行政村、乡镇的相同类型为方位、水文、植物、姓氏、交通五类,自然村的异质类型为聚居、传说两类,行政村、乡镇的异质类型均为宗教、祈求两类。在村镇三级尺度分析得到“就近定位,散布有向等21种形态特征,汇总为形态特征图谱。结合文本信息,归纳出村镇形态受到朴素生存观与防灾避险、移流民迁徙与政治飞地、交通要道与军事要塞、物产资源、会馆祠堂等五方面的影响,对于村镇保护与改造可汲取地名语义中防灾减灾、让自然做工的经验。最后,以重庆兴隆镇为具体对象,进行镇域形态提取实践。对村镇的形态认知与谱系研究为下一步村镇特色的保护与改造提供了规划方向,结合深度学习技术的村镇空间认知与文化挖掘也为乡村振兴、村镇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