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北地区北朝中小型石窟寺研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危;王景荃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304[艺术学-美术学] 0601[历史学-考古学] 13[艺术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0107[历史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 06[历史学] 060109[历史学-专门考古] 0602[历史学-中国史]
摘 要: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佛教极其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豫西北地区由皇家或民间开凿了大大小小的十余处石窟,以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小南海石窟等为代表。这些石窟既有对云冈的继承,也在日后发展出自身的独特风格。全文通过对该地区十余处中小型石窟进行梳理研究,并利用考古类型学、对比研究等进行型式与时代的划分,进而反映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与其他地区佛教石窟的关联。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综述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该地区北朝中小石窟寺的概况,对石窟寺的洞窟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在其概况之后,探讨了该地区石窟寺的分布成因,从自然、政治、交通、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主要分为三小节。首先是在梳理了石窟主要窟龛、造像等资料后,分别对其进行了型式的划分。洞窟按照平面形制分为中心柱窟、方形窟、马蹄形窟与不规则的小窟,在龛上划分了尖拱龛、圆拱龛、帐形龛等型式。造像方面,对洞窟内主要造像进行了划分。而后在型式划分的基础上,加之题记纪年的依据,对石窟进行了分期探讨。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孝明之后石窟的开凿进入了繁荣期,发展出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洞窟上也有继承了云冈的塔柱窟基础上发展出中心方柱的中心柱窟。北魏分裂之后,邺城地区继承了洛阳佛教中心的地位,小南海三窟、大留圣窟等在继承了北魏晚期风格的同时,也发展出了北齐特点,菩萨像开始表现身体的肉感,佛像摒弃了褒衣博带的旧样式,而是采用衣纹相对单薄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该地区开凿的大量石窟,不仅可以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也为佛教考古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第四部分探讨了该地区北朝中小石窟与北魏皇家所开凿的云冈与龙门石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洛阳也继平城之后成为又一个石窟开凿的中心。云冈时期形成的风格、模式与豫西北地区的石窟开凿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这一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吸取了南方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形成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这一艺术风格所奠定的“秀骨清像的造像特点,影响着中小石窟的建造。同时,这一风格也成为这一时期石窟开凿的统一范式,迅速辐射整个北方地区,对之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部分结语。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总结文章研究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对豫西北地区北朝中小石窟的研究,可以得知石窟的在继承、发展上的变化,这些中小石窟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