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胡怡建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5[经济学-世界经济] 020203[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
主 题:专项附加扣除 免征额 收入再分配 税制模拟模型 税制模拟测算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长期内保持高速增长,但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一直较为严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积极应对收入差距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经之路。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2018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经历重大改革,增设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对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形成清晰认识,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专项附加扣除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为题,综合运用税制模拟模型与税制模拟测算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专项附加扣除与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之间的变动关系,并利用我国居民微观调查数据评估了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再分配效果与潜力。通过税制模拟模型分析,本文论证了收入再分配效应随费用扣除标准的倒U型变动关系,进而指出免征额与专项附加扣除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即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收入再分配效果受制于免征额的设定。在税制模拟测算分析部分,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深入评估了我国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再分配效果与潜力。首先,本文评估了现行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在家庭层面上的再分配效应;其次,本文研究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整体调整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并验证了免征额与专项附加扣除之间的交互效应;再者,本文逐一分析了单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再分配效应。之后,本文基于等效家庭规模的测算方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最后,本文分析了专项附加扣除在居民个体层面上的再分配效应,与家庭层面的测算结果形成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2018年税制改革增设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弱化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家庭层面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第二,当免征额设定在较低水平时,模拟税制的收入再分配效应随着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的调整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变动趋势,表明此时专项附加扣除能够发挥正向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当免征额设定在较高水平时,两者的变动关系从倒U型转变为向右下倾斜的曲线,此时专项附加扣除总是弱化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该结果印证了免征额与专项附加扣除之间的交互效应。第三,各项专项附加扣除中,子女教育扣除正向调节收入分配的潜力最强,赡养老人扣除次之,大病医疗扣除也有一定的正向调节收入分配的潜力。与此相反,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以及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往往会弱化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其中继续教育扣除的适用群体较少,其收入再分配效应非常微弱;住房贷款利息与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集中于收入较高群体的现象较为明显,对个人所得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第四,专项附加扣除在个体层面仍有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的潜力,但远远弱于其在家庭层面的调节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专项附加扣除往往更多由家中收入较高的成员享受。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在未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应当对提高免征额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二是完善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强化制度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三是逐步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和计征制度。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增强财政支出的益贫性。本文研究可能有两方面的边际贡献:一是研究个税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文献大多采用税制模拟测算的方法,鲜有文献从理论上推导专项附加扣除与个税收入再分配效应之间的变动关系。本文对专项附加扣除税制模拟模型的探索,可能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不少研究均提及免征额的存在会使专项附加扣除集中于高收入群体,但鲜有文献研究分析上述交互效应。本文通过税制模拟模型与税制模拟测算分析,对免征额与专项附加扣除的交互效应,以及后者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丰富了相关领域研究文献,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