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梁耀文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宝海;王明利;孙秀琴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环渤海地区 农业生态效率 时空演化 空间溢出效应 动态空间计量 

摘      要: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后,环渤海地区农业发展成就显著,但生产要素过度投入给环渤海地区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产生的“逆生态化效应亟待解决。研究环渤海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对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极化-涓滴及空间经济学理论,综合运用超效率EBM、Metafrontier-Malmquist模型、ESDA、Moran’s I、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核密度估计、多区域标准差椭圆技术、空间马尔可夫链、STIRPAT模型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空间GMM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分析其空间聚集、地区差异及来源、时空演化等特征,并进行演变趋势终极预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5-2019年环渤海地区省域及总体农业生态效率均未达到有效水平,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多数城市农业生态效率仍较低,提升潜力巨大,但要警惕“回弹效应。技术进步是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农业群组技术进步空间较大,追赶效应明显。山东与辽宁地区与共同前沿技术效率的差距较小,技术追赶的空间较小。而河北地区的群组前沿对共同前沿有追赶效应,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进步潜力巨大。(2)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存在“高水平垄断现象,存在空间聚集特征,热点区与冷点区隔海相望,极化效应明显。逐渐形成了“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俱乐部收敛式演变格局。总体差距呈反复上升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差距是主要来源。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较为稳定,空间转移幅度不大,大部分城市提升潜力巨大,但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3)环渤海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路径依赖、聚集特征和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降效应,财政支农水平、种植结构和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促增效应,而经济因素作用甚微。财政支农水平、种植结构、技术进步,在长期和短期条件下对农业生态效率均表现促增效应,人口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均表现促降效应。种植结构和技术进步在短期和长期条件下对本地和邻地的农业生态效率均表现促增效应,而人口密度和工业化水平均表现促降效应。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密度短期提升均能降低本地和邻地的农业生态效率,但长期仅有农业机械密度仍对本地农业生态效率有负面影响。财政支农水平在短期和长期条件下对农业生态效率表现为本地促增和邻地促降。基于研究结论,建议现阶段环渤海农业可持续发展走“高水平带动低水平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步协调推进向“三型农业转移;寻找经济、人口、技术等因素的均衡,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农业生态体系。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