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纽约时报视野中的中国民族主义:一个报道框架分析 收藏
纽约时报视野中的中国民族主义:一个报道框架分析

纽约时报视野中的中国民族主义:一个报道框架分析

作     者:蔡松璇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郑一卉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207[法学-国际关系] 050301[文学-新闻学] 03[法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中国民族主义 框架 纽约时报 

摘      要:随着社交媒体时代来临,国际传播与交往活动愈发频繁,中外冲突也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BBC(英国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外国主流媒体在对这些中外冲突事件的报道中,多次提到中国的“民族主义,以此来表现中国的极端排外和对西方的敌意。本研究以1992-2021年《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近30年来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主题以及报道框架的变化。有学者曾经通过对1994年至2015年美国报纸的转基因食品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消息来源的利益与新闻框架和风险描述有关。前人的研究也证明,通过对某些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可以研究出影响新闻框架的因素。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结合具体的话语分析,通过对报道框架进行总结和统计,试图探讨在国际形势变化的近30年内,美国媒体如何呈现中国民族主义,以及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它的报道框架,并尝试提出对策。由此,本研究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1.在1992年至2022年之间,《纽约时报》在哪些主题的报道中提到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其关注主题随着时间有哪些改变?2.在1992年至2022年之间,《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框架经历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与报道中的哪些因素有关?3.在《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中,报道主题与报道框架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在1992至2021年间,从报道主题上看,《纽约时报》对于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议题大致经历了以政治议题为主再到经济议题为主的过程;从报道数量上看,2008年之前,每年的有关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数量波动较大,报道峰值的出现与现实冲突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有重合。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相关报道总数整体呈上升趋势,波动较小,表明中国民族主义从2008年开始进一步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从报道框架的变化上看,《纽约时报》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报道框架经历了以威胁框架为主到多种框架同时出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责任框架和威胁框架这两个框架几乎每一年都有出现。影响框架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技术、组织、个人。《纽约时报》更多地在政治议题上使用威胁框架;责任框架更多地被用于经济议题的相关报道,《纽约时报》在对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进行追责时,更倾向于将中国民族主义作为罪魁祸首。30年来,报道框架的变化也体现了中美关系的变化和美国对中国理解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在报道中始终影响着美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这也启发我们,在报道国际新闻,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媒体要有自己的立场,敢于进行反击;以合作和友好交流打破威胁和冲突框架,利用多主体,借重大事件和特殊事件进行国际传播,不要让其被西方利用;主动发现新闻内容,更多地考虑从新世界主义的角度出发,注意把握不同国家之间利益的契合点,除了关注政治议题以外,也要关注经济和文化等议题,打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单一阐释视角和叙事。本研究作为一项对新闻框架的历时性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了对于30年来新闻图片的变迁和分析,未来可以试图从受众框架角度分析这些新闻产生的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