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与启示 收藏
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与启示

斯大林时期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与启示

作     者:陈梦雅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秉龙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6[历史学] 0603[历史学-世界史] 

主      题:斯大林 农业集体化 农业政策 集体化思想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直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尽管经历了新经济政策的休生养息,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国家工业化,获得经济独立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农业集体化运动得以展开。中国的合作化、集体化过程深受苏联模式集体化影响,四十多年的农村改革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经营结构,基本确立了农民家庭的经营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依然尝试在农业经营的技术、服务、金融等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合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史为鉴,可知兴替,重新探究苏联集体化的成就与缺陷,及其政策和思想原因,成为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任务。由于当时苏联农业的发展与工业现代化目标不匹配,斯大林提出将农民全部联合起来,发挥农业集体化的优势,提高农业商品粮食的生产率,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掀起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浪潮。斯大林将农村公社替代为集体农庄,土地和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以集体的耕种为基础,利用机械化设备来提高集体农庄的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对农产品收购实施义务交售制,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方式积累更多的资金来推进苏联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政策变动及其理论前提,梳理其成效和问题,试图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农业集体化变革,是苏联对传统农业制度和经营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缓解了工业发展中资本缺乏的矛盾,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但与此同时,这场集体化变革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集体化过程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与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适应;高速度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强制和粗暴的现象,违背了列宁所说的改造小农坚持自愿的原则;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影响农业的经济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最本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确定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否认劳动者个人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抑制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