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超大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收藏
超大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超大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作     者:王迁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曹迎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3[法学] 030302[法学-人口学] 08[工学] 083304[工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成都市 人口城镇化 土地城镇化 耦合协调水平 影响因素 

摘      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低,进程较慢。改革开放后,新的体制促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化进程也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人口构成和土地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城镇化往往出现重地轻人、重速度轻质量的问题。为了实现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和谐发展。其中,人和土地作为城镇化的基本要素,两者发展的相对关系是研究城镇化的重要命题,人口和土地协调发展更是促进城镇化健康稳定的重要保障。同时,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却不同于其他超大城市拥有良好区位、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基础。因此,研究成都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梳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点轴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及区域均衡理论等研究,明确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内涵。通过人口、社会和经济三大方面来定义人口城镇化,而利用城市规模、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三大方面来定义土地城镇化。并据此构建了“两类三级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2-2019年间成都市各区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综合水平进行测算。同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不同阶段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2012-2019年成都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且大部分区县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水平。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除中心城区外,其他区县两者水平差距逐渐增加,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土地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差异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圈层+轴带的发展特征,而土地城镇化则表现出“圈层式递减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行政区划的调整显著增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水平。(2)2012-2019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区县之间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首先,在耦合度方面,各区县的人口和土地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耦合度整体水平较高,同时具有圈层差异性。其次,人口和土地的耦合协调水平在区县之间的差异较大,增长趋势较为缓慢,但整体趋于协调化发展。同时,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圈层式趋于“圈层式+南高北低的发展特征。最后,行政区划的调整未对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造成影响,而显著增强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发展水平。(3)在影响成都市各时期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因素方面,人口和土地均对两者耦合协调水平产生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影响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因素逐渐向人口偏移,且人口因素中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因子逐渐成为影响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地域特色,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探索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集约节约效率;(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城镇人口就业力度;(3)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设施水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