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革命与节日:苏北根据地的春节习俗变革研究(1940-1949... 收藏
革命与节日:苏北根据地的春节习俗变革研究(1940-1949)

革命与节日:苏北根据地的春节习俗变革研究(1940-1949)

作     者:邓菊香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丹伟

授予年度:2019年

学科分类:030405[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304[法学-民族学] 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0205[历史学-中国近代史] 030503[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6[历史学]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苏北根据地 春节文化 习俗变革 

摘      要:本文以苏北根据地的春节习俗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中共如何变革乡村传统春节习俗,利用春节原有习俗活动,改造其中落后消极的旧习俗,又创造出具有革命意味的新习俗,中共自身政治理念在春节的实践中得以传播和深入,从而使得占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对其产生政治认同,成为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实现了以节日文化为中介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和控制,推动中共革命事业的开展。中共到来前的苏北农村农民生活贫苦,地主剥削严重,乡村社会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广泛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1940年中共建立苏北根据地后,各项政权建设工作逐步开展,政治权力开始渗透到乡村社会。为获取乡村人力、物力等资源支持,中共有意识地利用春节传统习俗来动员发动群众。通过对秧歌戏剧的改编创作、年画春联的植入等形式,中共将其革命理念以文娱的形式灌输给根据地群众,使群众成为中共革命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改造后的春节文娱产生出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效果。为打破乡村社会“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壮大革命队伍,中共在春节对抗属实行优待,给予抗属经济利益、社会地位方面的特有待遇,不仅改变了乡村社会对当兵的固有偏见,塑造出根据地尊敬抗属、当新四军光荣的新风俗,还成功地调动起抗属的革命热情,使革命军队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上阵杀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中共对春节习俗的变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春节习俗并不总是处在一种被改造的地位,中共政治文化与乡村春节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对春节的迷信和赌博的规训和禁止过程中。中共通过推广卫生工作治病救人,改变以往农村群众向巫婆求医问药的迷信做法;发展生产运动让巫婆从事生产;以及开展文娱活动,对农村剧团的戏剧执行严格的审查制度等措施改变群众的迷信观念。制定赌博惩罚条例、开展春节文娱活动、生产互助、改造二流子等措施禁止赌博。改造旧习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群众的迷信观念有所改变,对巫神求医问药的盲目做法得到纠正。赌博活动也逐渐减少,群众将赌博的注意力转移到文娱、生产活动上来。但这两者始终难以在乡村社会完全根除和禁绝,群众对传统神祇的崇拜转移到了中共领导人和新四军身上,拜神的观念仍然根植于普通群众心中,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赌博活动又在乡村死灰复燃,无法彻底杜绝。中共对节日习俗的变革在某些部分仍然存在着难以化解的阻力。中共通过对春节文娱活动加以变革利用,改造旧习俗,塑造出新风尚,把自身政治理念在乡村的春节实践中进行深入教育宣传。文娱活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质,优抗工作带来的切实政策实惠,抗属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使得乡村群众进一步加深对中共的领导认同。中共政权的合法性得以增强,和群众关系也日益密切。中共建立的敌后抗日民主政权,以强有力的革命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成为合法政权的象征,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