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异斑酷大蚕蛾基础生物学与生殖行为研究 收藏
异斑酷大蚕蛾基础生物学与生殖行为研究

异斑酷大蚕蛾基础生物学与生殖行为研究

作     者:张锦坤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偲;温秀军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主      题:异斑酷大蚕蛾 性别鉴定 幼虫龄数 分龄指标 羽化节律 生殖行为 生活史 

摘      要:异斑酷大蚕蛾(Cricula variabilis)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酷大蚕蛾属(Cricula),又名异斑小字大蚕蛾,是一种新型的阔叶树害虫,其主要寄主为中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由于国内暂无该害虫的相关危害报道与基础生物学研究,本研究旨在掌握异斑酷大蚕蛾虫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为后续林间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对异斑酷大蚕蛾雌雄特征的区分、世代与年生活史、幼虫龄数与最佳分龄指标、成虫生殖节律4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研究结果如下:(1)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异斑酷大蚕蛾末龄幼虫、蛹和成虫性别的方法。通过对蛹和成虫性别特征比较可知,雌虫生殖孔位于第8和第9腹节,且第8腹节不愈合,雄虫生殖孔仅位于第9腹节上,且生殖孔两侧有瘤状突起。雌性末龄幼虫头壳的蜕裂线附近浅色区域较多,雄性浅色区域较少,且雌性后唇基区域的颜色较雄性更浅。雌雄成虫差异较大,雄虫触角羽状,前翅一般无透明斑或透明斑很小;雌虫为近丝状的羽状触角,前翅有三个较大且连续排列的透明斑。经过对30对雌雄蛹的测量后,发现在蛹长、蛹宽与蛹重等体型数据上,雌雄蛹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异斑酷大蚕蛾一个世代共77.86±1.09 d,幼虫期最长,占整个世代的49.91%,1龄幼虫的历期5.86±0.02 d最短,6龄幼虫历期7.67±0.11 d最长,每龄历期与虫龄呈正相关关系;蛹期占29.44%,卵期占14.46%,成虫期占6.19%。其中雌蛹及雌成虫的发育历期均长于雄性。经调查发现异斑酷大蚕蛾在广州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无世代重叠现象。其中第一代害虫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世代最短,种群数量最多,其危害也最为严重;种群数量最低的为第二代害虫,其危害最轻;第三代害虫世代最长。第二代成虫在12月上中旬产下第三代虫卵并开始越冬,越冬代的虫卵在2月上旬开始孵化。(3)通过观察异斑酷大蚕蛾的各虫态发育特征,掌握了幼虫各龄形态特征及区分方法。在室内进行饲养观察,通过测量幼虫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指标并计算Brooks指数和Crosby指数,结合线性回归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最佳分龄指标。幼虫共6龄,每个龄期随虫龄的增长而增加。运用Dyar法则与Crosby生长法则验证了头壳宽是幼虫最合理的分龄指标。通过对头壳宽、体长、体宽3个分龄指标的进行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头壳宽的指数、二次、三次线性方程来划分幼虫龄期的效果较优,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3 8x-0.026 2x+0.735 8(R=0.996 5)、y=0.5726e(R=0.995 6)、y=0.001 5x+0.087 9x+0.021 8x+0.697 6(R=0.996 5),头壳宽是幼虫分龄最合适的指标。(4)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暗周期L:D=12 h:12 h饲养异斑酷大蚕蛾成虫,对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进行观察、统计及数据分析。异斑酷大蚕蛾不同性别的羽化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成虫羽化全天可见,78.49%的雄虫在暗期羽化,91.01%的雌虫在光期羽化,雄虫早于雌虫羽化。雌成虫求偶高峰期在5:30–11:30,交尾高峰期在7:00–10:30,1日龄雌虫即可进行求偶且生殖行为最为活跃,雌虫的求偶(交尾)高峰期、求偶(交尾)率和求偶(交尾)时长均与日龄成负相关关系。相同生殖状态下雌虫平均寿命大于雄虫,但是不同处理雌雄成虫寿命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雌虫无论是否交尾均会产卵,交尾雌虫的产卵率、产卵量和产卵天数都比未交尾雌虫多。结果表明异斑酷大蚕蛾雌虫主要在白天羽化,雄虫主要在夜晚羽化。成虫的求偶交尾等行为主要在暗期进行,羽化初期雌虫的生殖行为更活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