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情反转的负面效应及应对研究——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春霞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050301[文学-新闻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各类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分享和再创作带来了很大的技术便利,也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然而,近年来新媒体领域的信息真实性不足的问题频繁出现,一些新媒体从业人员和平台甚至会漠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而制作有噱头效应的新闻信息或关键词以吸引流量和转发、评论等。此类不完全真实甚至与真实事件背离的新闻信息在新媒体传播下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舆情影响,却可能随着真相被揭露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引起新媒体舆情反转。在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事件舆情影响往往被倍数放大,而一旦此领域出现舆情反转就会显著地激化社会矛盾并且引发一些新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舆情反转形成机理,明确舆情反转的负面效应并做出合理应对就非常必要。本文在系统地阐述研究背景、思路、方法和内容后,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阐明新媒体、舆情反转的相关概念,并且通过专业理论的归纳总结阐明舆情反转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着重结合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梳理新媒体舆情反转的形成过程,分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舆情反转的构成要素及最终影响。通过重点挖掘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舆情反转的负面效应,分析发现舆情反转会加剧网络暴力侵犯涉事者权益、削弱媒介公信力、过度消耗公共资源、破坏社会秩序并影响社会稳定等,使得本应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媒体失声、本应该在发展中积极承担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媒体行业失范,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矛盾的最优解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舆情反转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阐明情感共振作用下主观化的情感表达成为主流舆情、网民作为新闻信息传播源头更容易受到情绪化表达影响而生产负面情感势能,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真实性不足且媒介责任缺失加剧信任危机,最终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新媒体环境舆情反转的负面效应。最后,提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与应急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新媒体舆情的监管、强化多元传播主体责任、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和自身素质等提升新媒体行业道德,提高新闻真实性进而减少舆情反转负面效应的可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