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抵当通脉汤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 收藏
抵当通脉汤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

抵当通脉汤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及临床研究

作     者:刘湘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玥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主      题:深静脉血栓形成 抵当通脉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机制 临床研究 

摘      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抵当通脉汤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分子机制,并观察抵当通脉汤治疗DVT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一在TCMSP数据库、BATMAN数据库、中国知网、Pub Med数据库以及COREMINE数据库中搜集抵当通脉汤中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CTD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中搜集DVT的靶点,并将双方的作用靶点通过映射得到交集关键靶点;在STRING数据库中建立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Cytoscape 3.7.2可视化软件建立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分析得到核心成分;运用Clue GO插件进行抵当通脉汤干预DVT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 Dock Vina程序将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二选取符合标准的DVT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临床分型、诱发因素),记录症状和体征,根据中医证候评分表进行评分。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抵当通脉汤。观察治疗后14天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III(AT-III)活性、蛋白C(PC)活性、狼疮抗凝物(LA)筛查比率、纤维蛋白单体(F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的变化,计算治疗14天后两组患者的静脉通畅率。结果:研究一:获得抵当通脉汤中有效成分潜在靶点总共708个,DVT靶点1542个;PPI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靶点为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纤维连接蛋白1(FN1),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得到核心成分为水蛭素、槲皮素、β-谷甾醇、花生四烯酸、异鼠李素。KEGG分析出109条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靶点之间的结合能力较好。研究二: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显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4天的中医证候评分水平降低(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14天两组患者的CRP、TNF-α、FIB、D-二聚体、LA筛查比率、FM、v WF:Ag、α角、MA值、CI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AT-III活性、PC活性、R值、K值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后14天试验组的CRP、TNF-α、FIB、D-二聚体、α角较对照组更低(P0.05,P0.01),ATIII活性、PC活性、R值、K值较对照组更高(P0.05,P0.01),试验组的静脉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肝肾功能损伤、过敏等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抵当通脉汤中的核心成分水蛭素、槲皮素、β-谷甾醇、花生四烯酸、异鼠李素可能通过作用于核心靶点ALB、IL-6、TNF、VEGFA、FN1,干预TNF、PI3KAkt、TLRs、MAPK、AGE-RAGE、血小板活化、NLR、CLRs等信号通路发挥其抗炎、抗凝血、抑制血小板活化等作用,达到治疗DVT的目的。2.抵当通脉汤能有效改善DVT患者的症状、体征,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AT-III与PC的活性,降低凝血因子的水平和功能,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促进静脉再通。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