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地下铁道》的地方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 收藏
《地下铁道》的地方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

《地下铁道》的地方书写与身份认同研究

作     者:林丽芸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史丽玲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科尔森·怀特黑德 《地下铁道》 地方 身份认同 

摘      要: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第六部小说《地下铁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2016)杂糅了蓄奴制以及奴隶逃亡的历史与想象,因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获得2016年的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的普利策奖。在小说中,怀特黑德将“地下铁道具象化,借助铁路网络串联起不同的地方,以主人公科拉在不同地方的经历展现了她的成长过程,并且隐喻了美国种族史的不同阶段。基于小说突出的绘图过程,本文运用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的地方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地方书写与人物身份认同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怀特黑德的生平和作品,小说《地下铁道》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段义孚的地方理论及其与身份的关联性。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探讨了地方对人物身份认知的禁锢。具体包括种植园和伶仃屋两个被称作“家园的封闭式地方,造成了人物的归属感的缺失和人性的剥夺,从而导致人物的身份认同困境。第二章分析了地方对人物身份认知的误导。以医院和阁楼两个无根之地为关注点,人物在逃亡途中以这两个地方为观察视点,发现了黑人主体的客体化和权力被剥夺的事实,从而意识到黑人群体的身份错置。第三章分析了地方对人物身份认知的建构作用。从瓦伦丁农场和幽灵车站入手,人物通过对这两个人性化地方的停留和体验,成功建立了社会关系并实现了人性的回归,借此确认了自身的存在意义,从而准确定位了自己的身份并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对于在种族主义盛行的社会中生活的黑人族群来说,正确看待历史,了解所处的地方和社会环境,准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是找寻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