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兆言的“秦淮”书写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邵宁宁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 要:叶兆言作为文学世家子弟,在特殊家庭氛围的影响和个人兴趣的驱使下,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尝试写作,至今仍因早年完成的“夜泊“秦淮系列而备受瞩目。“秦淮作为南京特殊的地理、文化符码,既为叶兆言的创作提供了现实支点,也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展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其后,“秦淮元素在他的创作中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标签。本文将叶兆言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即:1987-1990年,代表作,夜泊“秦淮系列;1991-1995年,代表作《走进夜晚》《花煞》《花影》;1996年至今,代表作“秦淮三部曲及以““怀旧为主题的系列散文,试图从叶兆言对“秦淮元素的不同处理方式入手,对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追求和写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研究分析。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聚焦于“夜泊“秦淮系列,分析叶兆言的真实创作意图被忽视的现象及其原因。基于叶兆言的文化身份,当时的评论家和读者多赞誉文本中的南京文化与品格,以及其中蕴藉悠长的旧式文人情调,而忽略了他批驳、改造现代文学经典文本的动机。实际上,“秦淮为叶兆言提供了由现实经验生成的美学结构,并为其表现死亡和易代之际知识分子命运两大主题铺下深厚的背景,但作者未能在往后的创作中深入。第二章主要分析叶兆言创作于九十年代初期的“梅城系列。为了防止被“地域作家的称号限制,他将“秦淮要素——“权、“色的内涵深化,并以虚构城市“梅城为背景进行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但是,在消费背景下,没能坚持早年的严肃文学创作理念,以致于暴露出了概念化、历史视角选择不当、文化背景缺失等问题,导致作品整体完成度不高。第三章聚焦叶兆言的“秦淮三部曲和后期以“怀旧为主题的散文。叶兆言的后期小说创作未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2018年,在出版商、学界与作者的共同商议下,将他的两本长篇旧作《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很久以来》和新作《刻骨铭心》合集为“秦淮三部曲,其中的“秦淮逐渐标签化,为他四十年来的创作作出象征性的总结。而另一方面,叶兆言在散文创作中,体现出独属于自己的怀旧情感,使得“秦淮真正成为一种珍贵、永恒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