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译介学视角下《绿山墙的安妮》汉译研究 收藏
译介学视角下《绿山墙的安妮》汉译研究

译介学视角下《绿山墙的安妮》汉译研究

作     者:范红艳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耿强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译介学 翻译文学 读者接受 创造性叛逆 《绿山墙的安妮》 

摘      要:从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引入了多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其中一些甚至成就了经典地位。为厘清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及接受情况,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以《绿山墙的安妮》的汉译为例,采取个案研究法和文学社会学方法,对该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翻译与接受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该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并讨论该作品在汉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与其在被接受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研究发现,《绿山墙的安妮》的中文译本于1987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随后三十余年间,受中国文化体制变革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多个译本相继出现,多形式译本涌向市场,非全译本与全译本既相互竞争又相辅相成,最后并驾齐驱,成就了该小说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学读物中的经典地位。在《绿山墙的安妮》的翻译中,女性形象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博弈,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产生交锋,小说既受儿童文学的规训又因此蓬勃发展。在该小说的接受过程中,接受环境可分为市场接受环境与文化接受环境,现实市场的需求强化了文学文本的基础教育功能,文化环境的限制影响着作品的解读;而读者对文本内容也进行着批判性接受,赞扬的声音一如既往众多,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从未消弭。总体而言,《绿山墙的安妮》从译入大陆到成为如今的经典少年儿童小说并非一帆风顺,它一方面接受目标语环境的改造,另一方面也为其原文争取到了生存空间。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语境与文本相交织的方式,本文力图由远及近地观察与描述一个文学文本在异国他乡的生存之路,发掘翻译文本与接受环境之间的碰撞与磨合,以期推动发现儿童文学文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