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空间与阈限人物 收藏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空间与阈限人物

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空间与阈限人物

作     者:邹倩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勇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玻璃城》 阈限 空间 语言 人物 

摘      要:在《玻璃城》中,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描绘了阈限人物在双重压迫下的绝望—超越人类掌控的偶然性和能指与所指间联系的任意性。阈限人物被放逐于常态化社会机器之外进行着徒劳无功的追寻,质疑着经历了创伤后的语言能否建立稳定的主体性,进行连贯的叙事。本文借助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以空间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决以下问题:阈限人物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何种空间在人物的阈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物是如何与空间交互以及这种交互对阈限过程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三个阈限人物,每个章节对应一个人物。第一章分析丹尼尔·奎因,他的阈限状态体现在从侦探向凶手(自杀者)的过渡。奎因对传统侦探小说中真相大白的完美结局的痴迷使他从一位中产阶级作者堕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本章要分析的空间包括个人空间,公共空间,家庭空间等。在不同的空间里人物经历着不同的阈限状态。空间的改变对应与人物身份的改变。空间范围的缩小对应着人物理智的丧失和希望的破灭。奎因最终消失于阈限空间揭示了一个事实—绝对的理性和完美的确定性只是脆弱的幻象。第二章分析有过犯罪历史的老皮特·斯蒂尔曼,他的阈限状态体现在从一位出色学者到疯子的过渡。这一章的关键在于他对空间的操控和入侵如何体现他追寻起源、重新创造美国的父权主义冲动。他对空间的操控主要表现在创造监狱式的封闭空间。他对空间的入侵包含水平式和垂直式两种表现方式,都证明了他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冲突与疏离。他最终在阈限空间中迎接死亡表明对上帝语言的宗教式狂热和对符号的极端崇拜只能导致灭亡。第三章分析小皮特·斯蒂尔曼,他因被迫成为父亲语言剥夺实验的对象而导致语言和智力严重受损。本章主要分析他永远无法摆脱处于野蛮和文明间的阈限状态,空间隔离是导致并延续这种阈限状态的根源。由于本章人物缺少自然的语言习得和社会同化的过程,因此除了常见的空间概念例如家庭空间,社会机构等,本文针对人物的特征增加了前语言和后语言空间的分类。小皮特·斯蒂尔曼最终消失于阈限空间强调了奥斯特对于语言帮助人们克服创伤、适应世界的能力的质疑。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符号领域中能指链的无限延伸,意义的延宕,物质领域中无可预计的偶然性和不确定因素,使得绝对真理成为痴人说梦,但是绝望不是重点。人类要想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就要着眼于结构与后结构之间的阈限空间,寻找对立中的第三维度—一个充满生成力量和潜能的所在。在这里才能实现持续的意义捕获,获得暂时的满足,于生成中生存。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