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生态翻译理论下葛浩文《蛙》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 收藏
生态翻译理论下葛浩文《蛙》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

生态翻译理论下葛浩文《蛙》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

作     者:白会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鲍晓英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创造性叛逆 葛译本《蛙》 生态翻译学 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摘      要:《蛙》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部史诗小说,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完成。葛浩文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其对中文和英文的熟练掌握以及个人独特且具有创造性的高超翻译手法被人称赞“读葛浩文的翻译小说仿似读英文原创小说,却并无置身美国社会的感觉。小说翻译,乃至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正在于此:以富有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进入异域翻译文学,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吕敏宏,2010:175)因此,本文以葛浩文译本《蛙》为对象,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葛译本《蛙》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创造性叛逆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针对文学交际最先提出,后来谢天振教授将该术语引入国内,用以文学翻译研究,并指出“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深刻地揭示了翻译行为的本质。在翻译中,译文与原文之间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想要完全对等,是难以实现的,这一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突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方法上要侧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好的译文还需要译者能做到与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包括译者和译文、原文、读者等和谐统一,仔细斟酌原文中所要传达的内涵、语境等方面。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度: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以及译者中心为出发点,对葛译本《蛙》中的词句段、谚语、方言等的翻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进而发现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视角下,葛译本《蛙》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以语言维中心,主要研究分析了《蛙》葛译文中在词、日常口语的翻译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在词、日常口语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对原文或译文的删减、添加;以文化维为中心,主要从方言、宗教术语、文化意象以及谚语三种富有文化特色的词句,研究分析了《蛙》葛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其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在删减、重写及意译三方面;在交际维,则主要从交际维的目的出发,研究分析在句子整体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其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为意译、删减和词性的转换;最后本文则从译者中心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时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发挥自主创造性,从而在译文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在译者中心方面,创造性叛逆则主要表现为删减、增加和重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