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性情思想探究 ——基于其对“鸢飞鱼跃”的诠释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琳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10102[哲学-中国哲学]
摘 要:自元代蒙古统治者占领中原恢复科举制开始,程朱理学的地位一再被提高,程朱理学所涉及的书目逐渐成为读书人获取功名的必读书目。由此,程朱思想的作用也发生了异化,成为士人通过科举、走入仕途的工具。在这种尊朱、崇朱的社会背景下,陈献章同样选择“格物致知的方法,向外求索“理;但是遵循这一路数,几经辗转,他都没有找到心理合一的地方,加之他多次科举无果的困境,他开始重新思考治学方法。陈献章自幼对佛道思想耳濡目染,并且涉猎众多书籍,这为他重新开辟一条直指本心的“主静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在陈献章之前,理学家已经在修养论层面强调以心来反省自身的作用,而真正作出突破的当是陈献章。陈献章一改朱熹“理-气二元论的哲学基础,认为“理虽为天地之本,但先天具足于“心之中,人可以不断通过“心的主宰作用与理达到一种相吻合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关系,决定了“心在陈献章思想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主宰人的身体、行为以及世间万象。如此,人之性情的发现,也同样是由“心所主宰。在对性情发现进行具体展开时,陈献章对“鸢飞鱼跃作出了独特的解释。朱熹对“鸢飞鱼跃的理解,建立在人伦日用之上,认为这是“穷理之后的心境。陈献章虽然对“鸢飞鱼跃的诠释也不离人伦日用,但他所要通达的“鸢飞鱼跃之境,却是一种性自然发现为情、性情自然流转、排除外力干扰的自然而然之境。从心主体地位的确立,到性情的自然流露,陈献章将“自然贯穿始终。所以,为了最终成就这样自成、自足、圆满的境界,完成性情之自然流露,陈献章提出以“静为门户,革除徇外之弊,发挥人的主体性,强调对“虚明静一之心体的流露,以此去体贴“理,从而实现心理合一,使得性情之发现遵循“心中之理即可,不必求索于浩瀚书籍之中。但是,陈献章也认识到,只强调“静的弊端。所以,他对“勿忘勿助也不曾舍弃,并且将“勿忘勿助置于一个辅助地位,作为一种防患“心无所着落最终遁入佛门之弊端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