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高寒民族地区村落模式语言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收藏
高寒民族地区村落模式语言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高寒民族地区村落模式语言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作     者:马玥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王录仓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060201[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03[法学] 030303[法学-人类学]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模式语言 高寒民族地区村落 生成逻辑 夏河县 

摘      要:村落是人类社会群体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一直关注的重要领域和热点。我国民族聚居的村落大多处于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部分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居住环境凌乱、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村落自然文化与现代文化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以空间模式语言特征系统的研究协调人与自然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对正在发展的高寒民族地区乡村建设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模式语言谱系——解读模式语言表征——分析模式语言异同——检视模式语言生成机制的研究路径,从村落外围空间、村落自身空间和村落庭院空间三个视角,以典型高寒民族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7类不同发展类型的村落为案例,解读村落构成要素,建构村落模式语言,分析村落模式语言生成的内在逻辑和驱动机制,为夏河县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高寒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地理环境立体多元、民族文化边缘封闭的高寒民族地区,其村落发展更容易受到了稳定性因素和变异性因素的影响。其中稳定性因素围绕传承性因素如地域适应性和民族适应性,而变异性因素是围绕外力如政策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等。所以在研究村落模式语言时,一定要考虑变异性因素的主导性和稳定性因素的传承性,以及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联系。2.以高寒民族地区甘南州夏河县为例,从村落外围空间—村落自身空间—村落庭院空间共选取69个要素来研究7种不同类型村落(纯牧村、半农半牧村、特色文化保护村、移民搬迁村、撤并村、旅游文化标杆村、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模式语言,根据模式语言及其图谱分析模式语言生成逻辑,可以总结为:依托地形、邻水而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决定村落分布,河流水系影响村落形态;边界模糊,结构松散;宗教信仰物往往构成村落的中心,功能“向心聚集,围绕分布;庭院空间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经济特色;外力介入越强、改造力度越大,趋同性越显著,而民族性、识别性越弱,具体表现为改造村落新旧融合,民居结构紧凑,排列规律;新建村落交通便利,在地性不强,民居千村一面。3.甘南州夏河县村落的发展现状根据不同驱动力量可大致分为三类。其村落的模式分别表现为依托自然条件发展,民族要素导向,整体氛围传统且落后;以自然发展,民族要素为基础,现代发展为导向,整体氛围传统与现代并存;发展导向性明确,现代化气息浓郁,民族性和地域传统性弱化,整体氛围紧跟现代化氛围发展。4.对村落模式语言及其生成逻辑进行总结,得出村落的当代营建启示共七条,分别为:尊重自然,依托传统;优化交通,稳定更新,逐步扩张;保持传统空间活力,增加新生设施空间,思考集体空间去留;房屋建筑保留传统民族特色,赋予现代化功能;依据发展类型,突出建设重点;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文化交融中实现民族地区再发展。总的来说,不同类型的村落模式语言也各不相同,外力变异性因素介入越强,村落越远离传统。村落最初是由村民从单一封闭的环境中自发性建设,是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的具有文化特色、极具认同感和内聚力的聚落形式。在现代外力变异性因素的介入下,村落在原有的空间上进行现代化发展,但村落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仍是当地村落居民,这是村落长久以来在自组织发展中形成的地方意识与居民的认同感所导致的,现代文化的潮流、现代经济的发展均无法完全冲击毁灭集体记忆的传承。所以,结合模式语言理论,找寻村落的基础要素单元,再以村落的“生长轨迹和“文化脉络将要素串联,提炼和汇编模式语言图则,能很好地搭建规划师—建造者—村民沟通的桥梁,为高寒民族地区乡村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