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及其关系 收藏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及其关系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象化与异化及其关系

作     者:丁旭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蔡元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1[哲学] 02[经济学] 0101[哲学-哲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2[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主      题: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象化 异化 

摘      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的写作时期,正处于多重思想交汇的风暴中心,费尔巴哈哲学给予处于自我意识哲学困境中的马克思新的启迪,同时马克思更加关心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对国民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进行分析批判,这构成了《手稿》中对象化和异化的双重内容。上个世纪末,孙伯鍨教授首创了解读《手稿》的“双重逻辑论,本文沿着双重逻辑的思路,剖析对象化和异化这对范畴以及二者的关系,分析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在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交叉路口的哲学转变,进而分析《手稿》的思想主题。首先,分析对象化与异化的哲学基础,是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统一的人的主体性意识。马克思《手稿》中的对象化对应着对象意识,马克思看到了人的对象化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而异化对应着自我意识,这主要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扬弃。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实践活动来统一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是马克思认识论体系的一大突破。其次,剖析马克思《手稿》中对象化思想的理论内容。对象化在马克思醉心于自我意识哲学时就初现端倪,在《手稿》问世的前夜,随着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在现实中的受阻,对象化思想的脉络逐渐清晰起来。马克思的对象化思想在《手稿》中正式形成,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继承性把握的思想结果,并在理论层面和现实性上实现了对以上二者的超越。再次,通过考察《手稿》中三个笔记本以及内在联系,分析异化理论的三重内涵。笔记本Ⅰ中,马克思结合人本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对劳动异化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笔记本Ⅱ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通过对劳动和资本的解读去批判资本对人的异化;笔记本Ⅲ则是从哲学的层面,来把广义异化看作发展的一个环节,这里马克思对异化的态度转为积极的肯定。最后,通过分析《手稿》中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来把握马克思《手稿》的整体思想框架,从实践对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和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来分析,并且探究对象化和异化在《手稿》之后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基础上,论证《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哲学发生转折的关键之作,是实践新世界观的发源地。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