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种植钉辅助上颌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骨性Ⅲ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收藏
种植钉辅助上颌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骨性Ⅲ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种植钉辅助上颌扩弓联合前方牵引对骨性Ⅲ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     者:唐思茹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张桂荣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种植钉 扩弓 前方牵引 骨性Ⅲ类 

摘      要:目的:本研究对种植钉辅助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骨性Ⅲ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与帮助。方法:本研究共选取30例上颌骨性狭窄患者,其中20例为骨性Ⅲ类患者,使用骨性扩弓联合前牵治疗;其余10例为骨性I类患者,使用骨性扩弓治疗。实验一将20例骨性Ⅲ类患者,根据颈椎骨龄分期法将其分为生长发育高峰期、生长发育高峰末期两组。A组10人,为颈椎骨龄分期处于CVS2、3期的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2例男性,8例女性,平均年龄11.7岁。B组10人,为颈椎骨龄分期处于CVS4、5期的生长发育高峰末期患者,1例男性,9例女性,平均年龄16.1岁。实验二包含A组10人,及C组10例骨性I类患者,其颈椎骨龄分期处于CVS2、3期,6例男性,4例女性,平均年龄11.6岁。两实验均通过CBCT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牙性骨性指标共29项,进行组内及组间对照。实验一测量的三个时间点为治疗前(T0),停止扩弓时(T1),前牵结束时(T2);实验二测量的两个时间点为治疗前(T0),前牵结束时(T2)。分析各个时间点的上下颌颌间关系、覆(牙合)覆盖及上下颌骨及牙齿的矢状向、垂直向变化。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一中两年龄组治疗结束后,上颌骨显著前移,颌间关系改善明显。1.A、B两组颌间关系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ANB增大3.50±0.75,Wits值增大5.01±2.02mm。B组ANB增大3.31±1.25,Wits值增大3.61±1.25mm。A、B两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两组矢状向均发生显著改变。两组上颌均向前移动,SNA显著增大,上齿槽座点(A)、前后鼻棘点(ANS、PNS)显著向前移位,上前牙变直立并唇向移位。(A组:A点前移3.67±1.11mm,ANS点前移3.17±1.27mm,PNS点前移3.07±1.75mm,U1前移2.47±2.57mm,U1-SN减小3.09±3.49;B组:A点前移2.13±1.03mm,ANS点前移2.21±1.26mm,PNS点前移2.22±0.95mm,U1前移1.25±1.27mm,U1-SN减小3.36±2.44)。在两组治疗前后上颌变化值的比较中,A组变化值均大于B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下颌向后移动,SNB显著减小,下前牙更直立且舌向移位。(A组:SNB减小1.38±1.33,L1-NB减小2.40±1.65,L1舌向移动0.95±1.88mm;B组:SNB减小1.33±1.28,L1-NB减小0.30±3.76,L1舌向移动1.90±1.50mm)。两组治疗前后下颌变化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A、B两组垂直向均发生显著改变。两组A点、ANS点、PNS点、B点均向显著向下移动,下颌平面角增大。(A组:A点下移1.94±1.88mm,ANS点下移1.86±2.05mm,PNS下移1.67±1.02mm,B点下移2.75±1.57mm,MP-SN增大2.18±1.74;B组:A点下移1.71±0.88mm,ANS点下移1.28±1.00mm,PNS下移1.33±0.97mm,B点下移2.05±1.95mm,MP-SN增大1.77±1.29)。4.实验二中A组与C组上颌矢状向骨性项目、ANB、Wits值变化量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ANB增大0.24±1.10,Wits值增大0.24±1.10mm)结论:种植钉辅助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患者时:1.上颌骨发生明显前下移动,上颌前牙变直立。下颌发生后下移动,下颌前牙更直立,下颌平面角增大。2.颌间关系改善明显,患者反(牙合)解除。3.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生长发育高峰末期患者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4.患者面中部凹陷得以改善。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