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昭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5[经济学-世界经济]
主 题: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空间面板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法
摘 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区域协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重要理念,要实现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火车头,其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是区域协同的核心内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然而,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存在的创新要素联动性不足、政产研学结合不够紧密及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的状况,使各创新主体间合作研发、生产扩散以及开展技术转移等各环节相互脱节,从而导致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水平不高。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这既有利于全面把握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情况与趋势,也能够为加快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进程与深化区域合作及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区2001—2018年的科技创新数据,通过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测度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和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并进行评价;基于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使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大湾区合作申请专利资料实证分析大湾区个体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区域间、部门间的科技创新协同度较低但发展趋势呈上升态势。从子系统的有序度来看,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随时间增长态势,各子系统有序度有所差距。就城市间各子系统有序度而言,香港的有序度最高,广州、深圳、佛山的有序度次之,惠州、东莞、中山、珠海、澳门的有序度处于中等水平,江门和肇庆的有序度相对较低;区域间各子系统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港澳湾、东湾、中湾、西湾;部门间各子系统有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2)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粤港澳地区科技协同创新存在城市异质性,表现出“中心-外围不均衡的空间布局。在新经济地理的3D框架下,经济密度、通信设施、市场化、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等的发展都对大湾区科技创新协同度产生积极影响,但人口密度的增加没有提高其协同度,这些经济地理要素构成协同发展影响系统。根据大湾区各区域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西湾、中湾、东湾和港澳湾等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呈现空间个体异质性。(3)在拓展分析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表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自主技术创新协同广度和深度的核心个体以高校为主导,其次为入选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华为、腾讯等公司。而澳门的高校和企业与粤港间的自主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程度都极低,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