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思维方式对伤害困境中道德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与fNIRS的... 收藏
思维方式对伤害困境中道德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与fNIRS的证据

思维方式对伤害困境中道德决策的影响——来自行为与fNIRS的证据

作     者:郭焕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孙炳海;李伟健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402[教育学-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3[教育学-应用心理学] 04[教育学] 040201[教育学-基础心理学] 

主      题: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道德决策 CNI模型 fNIRS 

摘      要:传统的观点认为个体的道德决策可以分为功利论决策和道义论决策两种,而传统的范式并未对功利论定义中的“结果以及道义论定义中的“规范进行操纵,因此并不能说明个体做出功利论决策是否是出于对结果利益最大化的权衡,做出道义论决策是否是出于对规范的遵守。Gawronski等学者(2017)提出道德决策的CNI模型,对两者进行了操纵,有利于区分个体的道德决策是由其结果敏感性(C)、规范敏感性(N)还是不行动偏好(I)引起的。以往研究采用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探讨了思维方式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直觉思维往往导致更多的道义论决策,分析思维导致更多的功利论决策。但这些研究无法说明直觉思维导致道义论决策是否是由于个体对道德规范更敏感,分析思维导致功利论决策是否是由于个体对结果更敏感。另外,相关的脑神经研究表明,道义论决策与腹内侧前额叶(vm PFC)的激活及脑区完整性有关,功利论决策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激活及生理厚度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CNI模型下的道德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道德决策的CNI模型,通过两个研究从相关和实证层面进一步探讨个体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与道德决策中的结果敏感性(C)、规范敏感性(N)以及不行动偏好(I)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行为决策背后的神经基础。具体而言,研究1为相关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与道德决策中的结果敏感性(C)、规范敏感性(N)以及不行动偏好(I)间的相关关系。研究采用理性经验量表测量个体的特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通过48个CNI困境故事测量个体的道德决策,采用大五人格问卷控制人格变量对个体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1共招募了291名在校大学生被试,其中有149名男性(51.2%),142名女性(48.8%),平均年龄为19.44±1.92岁。控制性别和人格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思维与结果敏感性(C)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p0.01),直觉思维与规范敏感性(N)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p0.01),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与个体的不行动偏好(I)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如何影响道德决策中的结果敏感性(C)、规范敏感性(N)以及不行动偏好(I),同时探究思维方式影响道德决策背后的脑神经基础。研究采用时间压力范式操纵个体的思维方式,其中直觉组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完成48个CNI困境故事,分析组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完成,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被试需佩戴fNIRS设备监测其大脑血氧变化。研究2共招募100名在校大学生被试,其中男性49名(49%),女性51名(51%),平均年龄为20.25±1.64岁。将特质直觉思维、分析思维以及人格各维度得分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仅结果敏感性(C)存在显著组间差异,具体表现为分析组的C值显著高于直觉组[F(1,98)=9.213,p=0.003,η=0.092],且分析组被试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存在显著激活。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特质思维能预测个体的道德决策,其中直觉思维正向预测个体的规范敏感性(N),分析思维正向预测结果敏感性(C);(2)分析思维增加了个体道德决策中的结果敏感性(C),期间伴随着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显著激活。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决策双加工模型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实证支持,并有助于帮助不同思维方式的个体了解其决策背后的心理过程,从而有助于其更好地进行道德决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