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2013-2020) 收藏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2013-2020)

《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研究(2013-2020)

作     者:刘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明文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301[文学-新闻学]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主      题:《人民日报》 精准扶贫报道 新闻框架 文本挖掘 话语分析 

摘      要:贫困一直是古今中外都在努力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贫困治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2020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消灭了绝对贫困,并肯定了精准扶贫工作对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回顾我国贫困治理工作,发现来自媒体的声音从未缺位,大众传媒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一直都在为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发挥着政策解读、舆论监督、鼓舞人心的作用。2021年3月5日,国内首部媒体扶贫图书《中国反贫困的媒体行动》在京出版发行。该书分析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扶贫的实践和启示,系统总结了主流媒体精准扶贫的共同模式,也证明了媒体在我国反贫困斗争中所体现的责任与担当。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精准扶贫报道进行个案研究,首先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报道数量、报道地域、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七大类目进行分析,总结精准扶贫报道的框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紧贴国家政策走向,能够保证报道时间的持续性和报道地域的政策指向性;在传播技巧上,能够通过对精准扶贫议题的正面宣传和篇幅长短的设置等方式,突出扶贫议题的重要性;在报道倾向上坚持以正面为主,注重发挥媒体的情感激励作用。其次,从中观角度,借用文本挖掘法分析精准扶贫报道的文本表征。通过高频词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各类报道主题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借用共现分析,绘制网络图,发现精准扶贫报道刻画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以及“跟随政策,成功脱贫的贫困户形象。这些形象对内能够改变以往大众对贫困者“懒散、愚昧的刻板印象,对外可以帮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最后,从微观角度出发,借鉴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法,对精准扶贫报道的新闻文本进行解读,分析新闻文本的遣词造句、话语语境以及修辞风格,解读文本背后的国家意志。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精准扶贫报道存在以下问题:民间话语权的缺失、舆论监督力度不足以及新闻报道模式的固化。对此,笔者提出了优化建议,具体包括:拓宽报道主题的维度,选用多方信源;注重报道策划,创新报道的写作模式;发挥好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平衡做好宣传与监督工作。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