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村委会选举中转移劳动力的动员异化 ... 收藏
村委会选举中转移劳动力的动员异化 —...

村委会选举中转移劳动力的动员异化 ——基于豫西L村的个案考察

作     者:王瑾珑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崔占峰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主      题:村委会选举 转移劳动力 政治参与 动员异化 非正式动员 

摘      要:农村常住村民不断减少引起了选举实践中“双过半实现难度的增加,转移劳动力的选票资源成为候选人的争夺焦点。候选人通过资助路费、允诺政治回报等方式动员转移劳动力回村参与选举。在此过程中,选举目的、选票的价值以及人情均发生了异化,使得选举最终流于形式,乡村内部难以形成统一的治理权威,人情的工具属性放大,激发了派系矛盾,割裂了乡村情感,而因动员场域转换、动员手段隐蔽不易被察觉,成为影响选举公平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豫西L村选举中动员异化现象的考察,关注动员异化的发生逻辑及其改进逻辑。从动员环境的考察、动员策略的选用、动员动力的来源、动员生机的阐述四个维度对动员异化进行解构,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竞争——合作——竞争的互动模式,通过合作包车共同完成转移劳动力的场域转换;在差序动员的基础上,对弱关系的运用也成为其重要动员策略;下沉到农村的治理资源不断增多,村干部的权力和影响得到增强,成为候选人积极动员的重要动力;转移劳动力的配合意愿主要受到农村场域内家庭成员的意志影响,将选举视为维护人情的重要契机。研究发现动员异化的生命力在于候选人动员弥补了正式动员制度所缺失的激励机制,分担了转移劳动力的政治参与成本。换言之,非正式(候选人)动员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破坏了制度系统,恰恰是应制度环境本身需要而产生的。基于以上认识,提出正式动员制度的改进逻辑:一是完善激励补偿机制,削减非正式动员的作用空间;二是构建投票微应用,运用技术理性降低转移劳动力政治参与成本,实现直接参与;三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工作绩效反馈机制和退出机制,让选举回归到治理本位上来;四是创新动员宣传方式,通过创作情景剧等方式利用传播效率更高的短视频来宣扬选举实践中涌现的典型案例,以提高选民民主意识。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