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导演电影中废墟意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牛鸿英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303[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 13[艺术学]
摘 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影坛涌现出了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娄烨等为代表的极具颠覆性的“第六代导演。受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中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电影影像语言致力于以底层视角对边缘群体进行记录性和写实性的创作,关注时代变革过程中的部分不被人关注的社会现实。正值改革开放浪潮,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变迁中,经历了集体生产精神的陨落和旧有群体文化的更替,在时间的消逝中客观现实的一幕幕引起了人们内心的激荡,从身体体验到记忆追溯,从集体到个人,第六代导演们想要将处在这样废墟空间中人们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轨迹真实的呈现出来,所以它们电影中出现了很多承载记忆与生命痕迹的废墟意象。无论是国企工厂里的生产车间还是小人物的成长家园,无论是集体理想或是个体梦想,在城市发展遍地拆迁中都逐渐逝去,对于第六代导演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大量的废旧房屋、瓦砾烟尘、断壁残垣等废墟符号,都使第六代影片带有了美学意义上的残美感和怀旧感,不仅构成了这类电影独特的造型图谱,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指向性。第六代导演对这种“特殊空间的自觉把握,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样态,至今在电影生产中不断延续,深层发展,其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当代电影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们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构建模式,以纪实美学的手法为主流文化中失语的边缘人和废弃空间发声,为中国被遮蔽的社会现实留下记录影像,无不彰显出第六代导演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细腻的人文关怀。本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切入,重点对第六代导演电影中的“废墟意象进行探讨,阐释“废墟意象呈现出的多层社会文化内涵,由此进一步探索废墟之美在电影中的诗性表达,既是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影像语言和美学追求的深度挖掘,也为中国电影民族化道路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考方向。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关于第六代导演的研究情况和废墟意象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题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整理了废墟意象的文化阐释,分别从东西方审美和文化角度论述意象和废墟两个文论的渊源和不同之处,以及第六代导演电影中废墟意象的表现。第三部分主要追溯了中国导演代际的划分和第六代导演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电影中废墟意象在时代文化变迁中的价值意义。第四部分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废墟意象表现最多,特征最为清晰的第六代导演代表,针对他们的主要典型作品具体深入的分析了电影中呈现的废墟意象,并将这些意象以四个层次的分类来描述。第五部分分析了第六代导演电影中废墟意象的美学特征,分别由长镜头影像语言、废墟景观化叙事和废墟隐喻中人的生命向往,形成关于废墟意象的审美解读。第六部分从个人与集体理想现实的割裂、对立中的城市与乡村、消费社会、阶层分化和审美现代性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第六代导演电影中废墟意象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