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音乐美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生良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1[哲学] 0101[哲学-哲学] 05[文学] 010106[哲学-美学]
摘 要:中国文学与音乐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先秦时期。楚辞作为先秦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极具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其中也不乏丰富多样的音乐描写。然而,现代对楚辞的研究多聚焦于其训诂、考据、史证等方面,甚少关注其文学审美价值,尤其是作为楚辞重要艺术成分的“音乐,尚未形成专门而又系统的研究。实际上不难发现,楚辞作品中有大量的音乐描写,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虽然音乐在楚辞文本中大多作为视觉反馈的客观物象而存在,无法真正地听之于耳,但经由文学的加工后便被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并反映出了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对其自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本文以《楚辞》的音乐描写入手,在探寻楚辞作品音乐美的过程中,力求挖掘音乐描写对于《楚辞》创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楚辞与音乐主要以中国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为着眼点,通过理论方面与中国古代创作实践上的梳理与挖掘,探索了文学与音乐间水乳交融、密如血缘般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楚辞具体作品,试图探讨其“歌诵问题。分析表明,楚辞作为音乐文学作品,具有可歌的性质,是可以合乐而歌的,这一性质也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非所有作品皆为歌辞,有的是易于诵读的,不能一概而论。第二章主要从文本作品出发探求楚辞的音乐美。首先,明确界定了先秦时期“美的概念,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多注重美的功能性。至楚辞时代,人类对美的需求由功能性向观赏性转变,楚辞的“美更多地反映了特定时代的审美追求与楚人的审美理念。而且,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的“美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与其他文化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其次,以文本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楚辞音乐美的在内容上的具体表现。这主要体现在多样化乐舞、组合化的乐器、地域化的乐歌三个方面,它们都是《楚辞》音乐描写的重要内容,既增加了作品的音乐美感,也反映了楚宫廷的音乐生活与楚人的音乐审美观念。而随着文化的发展,这一审美意识也指导与影响着这一时期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第三章集中讨论了《楚辞》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音乐性。本章具体以楚辞作品可“歌为依据,从乐体角度入手,深入分析楚辞文本在语音、曲式以及音乐处理手法上的表现与音乐含有性。不论是语音层面上清越哀伤的“楚声,还是曲式层面上四句一节、以双为主的歌节,亦或是音乐处理手法上形式多样的“乱辞。它们都是楚辞作为乐体文学的显著表现与重要性征。而诗人自主地、有意识地以语言艺术形式的诗歌表现声音艺术的音乐,更充分地展现了音乐的美感以及带给人的精神震撼,也表达了作者融入字里行间的深切情感,这在文学上也体现出了极大的进步性。其次,楚辞作品在形式上也体现出了丰富的音乐性,主要集中在语言上的“词声美与句式上的“句声美两个方面。二者均用以展现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声乐特征,并凸显诗人的情感,本质上看来更体现着诗人对诗乐和美之境的追求。此外,探讨“雅俗乐两种音乐美的形态。当人类满足了生理需求后,开始更多地关注音乐带给人的更为高级的自我满足感与精神愉悦感。楚乐兼具雅、俗两种形态,实际上渗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第四章着重论述了《楚辞》音乐描写的表达效果及其影响。首先,明确《楚辞》中大量的音乐描写不仅仅是对客观音乐或音乐场景生活的简单描摹,而是借助于音乐描写实现更多的主观目的,以达到抒发情感、寄托心志的效果。也就是说,音乐描写总体上是为寄情抒怀而服务的,这符合中国文学情感表达的传统。具体来看,一方面,原本客观的音乐描写被创作者根据特定条件赋予了内涵,成为想象或象征意味浓厚的音乐意象,不断暗示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并生发出了超越物象本身的深远的情蕴与意旨,对于强化音乐与情感间的联系功不可没。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音乐描写和用乐情况深受礼的束缚与制约,有明确的分工与应用场合。《楚辞》的创作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场合与音乐相联系,以尽可能地还原古人的用乐情况,并表达情感。此外,《楚辞》的音乐描写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随着诗人的创作所形成的固定的象征意义与情感表达效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重要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导向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