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互联网的“相遇” ——基于1994-2020年《人民日报》报道的历时性分析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世文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302[文学-传播学] 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摘 要:农村信息化与“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触网和用网的历程,认识农民和互联网之间的关联必不可少。目前学界对农民和互联网的研究多为现象研究,缺乏历史视角,在中国互联网历史研究中也缺少农民群体的身影。本文旨在从历时性的视角入手,从媒介公共话语中把握农民和互联网互动的过程与历史。基于检索收集到的519份1994年至2020年《人民日报》对农民和互联网的报道,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为主,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以历时性视角深入分析媒介话语中农民与互联网互动的历史。研究发现:(1)《人民日报》对农民和互联网的报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2001)农民初触网、第二阶段(2002-2013)政府来帮忙、第三阶段(2014-2020)合力做电商。三个阶段的差异在于,报道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技术转向商业;三个阶段的共性在于,农民的网络销售一直是报道的重点,以男性为主的单个农村网民一直是报道的主体,新技术使用者和受益者始终是报道展现的农村网民类型。(2)在农民触网时,政府和乡村带头人发挥了重要影响。政府为农民触网提供了技术、人才和政策条件,带头人成为早期意见领袖,示范效应直接推动农民采纳互联网。(3)在农民和互联网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和使用发生了从科技手段到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对农民的影响由农业科技蔓延到生活各个方面,而农民的互联网使用特点也建构了互联网的农村形态。(4)信息获取是农民用网的浅层需求,获得经济效益才是农民用网的最终目标。互联网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农民信息获取和信息转化能力的薄弱使得农民的信息贫困问题仍亟待解决。总之,农民和互联网的互动反映了农民触网用网的需求和改善生活境遇的迫切希望,折射出政府将信息红利惠及农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努力,展现了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的发展历程与功能作用,从中可以窥见互联网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本文借由媒介公共话语梳理农民与互联网的互动历程,是探究农民和互联网互动的一次尝试,提供了农民使用互联网的历史视角和中国互联网历史研究的农民样本。把握农民触网用网的动态历程,有利于从需求和影响层面深化农民的互联网使用和农村的互联网建设,从而推动“数字乡村的深入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