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收藏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

作     者:张家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李牧蔚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医学] 

主      题:冠心病 远端缺血预适应 定量血流分数 

摘      要:背景:目前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心肌严重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但开通病变血管后,不可避免会引起缺血部分心肌发生再灌注损伤,进而有加重心肌损伤,影响再灌注效果及预后。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在接受专业介入治疗前可能要耐受时间更长,病变更重的心肌缺血,甚至在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错过了最佳心肌抢救时间窗口,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额外需要一种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方法对心肌缺血患者提供心肌保护,使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也常被简称为RIC或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并不十分明确,既往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发生时,应用RIPC可减小急性心肌缺血的心肌梗死面积,并且在围术期术前应用RIPC,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CABG和PCI术中肌钙蛋白释放,减少心肌损伤。我们通过QFR探究RIPC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有助于RIPC临床应用的证据支持和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定量血流分数和微循环阻力指数来探究短期RIPC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探讨RIPC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和对照组。在第一次CAG后,我们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一步随机分为单侧上肢(UL)或下肢(LL)组,其中RIPC组进行4个周期的缺血/再灌注循环,对照组进行虚拟RIPC;然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CAG。在每次CAG后测量c QFR,并计算并比较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c QFR-f QFR和IMR。在每次造影前都抽取动脉血离心分离出血浆后立即保存于-80℃冰箱中。使用试剂盒统一分析样本。结果:我们共测量了129例患者的253条冠状动脉。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的平均c QFR在RIPC后显著升高(P0.001)。另外,有23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IMR30)纳入本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RIPC后,IMR(P0.001)及c QFR与f QFR之差(c QFR-f QFR)(P0.001)均显著降低。共采集了91名患者血清样本,RIPC组45人,对照组46人,RIPC组第二次造影时ET-1较之前下降(P0.001),而BK上升(P0.001),NO无明显变化(P0.001),对照组两次测量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RIPC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靶血管的c QFR,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X综合征患者微循环,提升BK水平,减低ET-1水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