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的生成研究 收藏
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的生成研究

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的生成研究

作     者:黄万利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彭隆辉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4[教育学] 

主      题: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社会性生成 合作意识 交际能力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各种价值观之间交流碰撞,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使得价值观以及行为范式正处在关键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社会性发展。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社会性的生成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点课程,在学生社会性生成与发展中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 从发展起源来看,学生社会性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成和发展的。尽管社会性生成环境具有开放性与多元化的特征,但是针对正规教育机构而言,学生社会性的生成必然是选择学校作为主要场所。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不但能够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条件,同时还可以作为开展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引导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交际能力,实现对自律精神的培养,并达到社会主体生成的目的。作为一门具有丰富的科学社会人文知识与社会价值意蕴的高中课程,高中思政课在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社会共识,推动个人的社会化进程。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中是以“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作为基本核心,认为人以交往为必要的媒介,持续完善个人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范式。借助课堂交往能够重构不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丰富主客体相互间的交往形式,促进学生社会性的生成。所以,课堂交往并非属于一种基于目的理性之下的工具性交往,而是基于交往理性之下的一种合理化交往。在高中思政课堂当中的交往是以师生与生生这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背景,将课堂语言当成主要媒介,属于一种社会行为,其目的在于学习思政知识,创设群体文化,实现对学生所承担社会角色的分化以及整合。据此,本文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研究背景、现状、方法等方面,使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而从理论、现实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通过分析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基础理论,深度理解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的表现形态和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的生成机制。同时从现实角度分析高中思政课中学生社会性的现实表征及其对问题的反思,在对理论与现实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中思政课学生社会性生成的实践策略。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