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流空间”视域下广州市城乡融合水平评价与影响因素 收藏
“流空间”视域下广州市城乡融合水平评价与影响因素

“流空间”视域下广州市城乡融合水平评价与影响因素

作     者:林妙萍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陈颖彪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主      题:流空间 城乡融合 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广州市 

摘      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义之一。当前,我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城乡融合政策与战略的推动下得到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空间表现上,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乡融合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交错混杂,社会经济结构经历着急剧变化,城乡融合区域内部的经济、人口与空间发展存在着空间异质性,直接影响城市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此外,城乡区域间广泛的、非单向的、不同程度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技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交互流动,使得城市要素向边缘流动,实现了城市的扩张,对城乡之间的融合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流空间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技术,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社会经济综合流空间网络分析—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等角度,对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进行多方面研究。首先,通过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城乡融合空间规则模型,定量化测算城乡融合水平,分析近20年来广州市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演绎特征;其次,基于s DNA模型的引力联系、多要素流空间交互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相关数理模型,分别从人口流、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强度、主要作用方向、区域节点属性特征和空间结构指数四个方面,对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局部和整体层面上的分析;最后,在“流空间视域下采用固定效应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人口、经济、交通和信息等要素流动对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20年广州市城乡融合水平结构不断优化,主要表现为城乡经济融合实力带动空间融合进程飞速发展。现阶段城乡各维度融合水平高低等级为经济融合生态融合空间融合人口融合;空间单元的城乡融合水平值与周围地区存在正相关关系,高高集聚范围集中在广州市中心城区,低低聚集范围涵盖面积广阔,主要分布与广州市的北部、东部和南部区域;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融合水平提升,逐渐克服空间相邻的依赖性,城乡融合进程受地理空间距离的限制影响减小;不同地区的城乡融合水平和融合类型有明显的差异。(2)在广州市的城乡融合要素流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济流-交通流-信息流三大发展带动引擎。综合多要素流的首位方向在天河-白云-黄埔-增城-从化这条主东北方向线上发展,并且在地理距离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多方向交互流动;在城乡区域影响力方面,中部的天河区和偏北的白云区节点带动力度最大;广州市全域且综合多要素流的整体网络密度值为0.714337,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获取和传递能力较好,对空间网络连接性的依赖性较强;空间结构指数(SSI)为0.5595,广州市全域的空间网络特征为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这有利于广州市的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之间的交互协调与合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流空间基础。(3)流空间视域下,广州市的人口流、经济流、交通流和信息流均有利于提升广州市城乡的整体融合水平,人口流对社会经济融合维度的驱动作用表现极为显著,经济流是提升广州市城乡融合各维度水平的第二大要素,在城乡社会经济融合、人口融合和空间融合等维度方面均充分发挥了正向驱动作用和融合效应;交通流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优化,对生态环境融合水平提升的影响较小;信息要素流水平每提升1%就能促使城乡综合融合水平提升0.012%,人口融合水平提升0.009%,但在城乡社会经济融合和空间融合等地理实体有形物质上的正向影响显著性还有待加强。(4)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关注并重视各要素流动对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影响,加强国家性政策和地方性政策相对统一,充分发挥政策效应;补充配套相应的、所需要的城乡社会制度和空间规划;充分发挥“流空间核心区域节点的要素流强度和方向的引领作用,合理调节各区域节点的分工,形成全局流空间网络的同时也要重点发展局部网络优势,形成多中心流空间网络结构;加快各区域流空间网络优势互补进程,从而加快广州市各维度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均衡步伐,促进广州市城乡融合的多维度和整体发展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