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研究 ... 收藏
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研究 ——...

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变迁与重构研究 ——以山西省S村为例

作     者:贺萍萍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杨梅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8[工学] 020202[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083304[工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主      题:旅游型乡村 普适化 空间变迁 独异化 空间重构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开了乡村地区原本较为封闭的状态,使资源、资本、市场和消费等要素在乡村地区流动起来,也在客观现实上塑造着主体、客体、时间、空间和集体等社会要素。旅游型乡村中的空间生产理想化效果是既促进乡村现代化顺利转型,又能使得村民与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获得深刻体验。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本研究以旅游型乡村中的空间变迁与重构为研究主题,分析了一个典型的旅游型乡村的空间变迁的阶段、特征和影响,探究了该类乡村中空间变迁的主导因素(项目资源、行政力量等)和作用机制(国家资源输入、基层政府行政动员等),并用莱克维茨的普适性社会逻辑对旅游型乡村空间变迁的普适化(标准化、程式化等)和同质化空间特点进行了阐释。本研究在旅游型乡村空间已有的生产和变迁经验基础上,提出之后该类型乡村的独异化和文化化空间重构方向与实践路径。在S村的案例中空间变迁过程受到各个阶段的乡村发展政策影响,先后进行了空间扩张、改造和整合,呈现出空间功能商业化、形态城市化、景观符号化的特征,对乡村空间的价值分化、利益分化和村民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分化与区隔造成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空间伦理的缺失。空间变迁呈现出以上特点背后的生产机制包括,国家层级式的项目资源不断地输入到乡村地区,资源的集聚效应在短期内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和空间变迁,也影响了行政力量在旅游型乡村的空间主导权和话语权。基层政府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和经济空间的生产,通过行政动员和外部激励机制在短期内虽然有效,但也造成了村民对政府产生依赖性,自身缺乏内生发展动力。此外,旅游带来的消费文化不仅重塑了乡村空间景观的消费化和商业化,突出了村民与游客之间服务者与消费者的功能性关系,不利于激发村民参与旅游空间建设的自主性。目前旅游型乡村中的空间变迁遵循普适性社会逻辑,普适化空间生产增加了乡村空间功能、形式和结构上的优化,但是过度地普适化也造成传统乡村空间自然演变模式下的秩序失衡及严重的乡村空间同质化,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而独异性社会逻辑为空间重构与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理论范式,空间独异化与文化化则是突破空间生产同质化困境的实践路径。独异化空间重构包括建立“后乡村性作为新的认识基础,重构空间的地方性价值,实施创意性的空间布置和增强空间中的体验感和情感性互动,达到功能-价值、感性-理性、体验-使用等实践与观念的动态平衡。此外,与普适化实践中的空间经济化与政治化相对应,通过空间的叙事化、伦理化、审美化、设计化和乐趣化五种具体的方式达到空间的文化化。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