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研究 收藏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研究

马克思贫困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研究

作     者:郭赛赛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伍学军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30504[法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2[经济学] 03[法学] 030501[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01[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020102[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0305[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主      题:马克思 贫困 制度 方法论 

摘      要:如何摆脱贫困历来都是困扰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的一个难题。自古以来人类与贫困之间的斗争就从未停息过,世界是,我们中国也是。摆脱贫困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带领人民为这一梦想努力奋斗,他们前赴后继、筚路蓝缕,为实现这一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经过接近百年的奋斗,在2020年年底,我国最终消除了困扰人们许久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这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分不开的,其中马克思关于贫困思想的论述对我国解决贫困问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除绪论外,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马克思贫困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理论来源以及形成发展过程。首先,马克思贫困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不仅包括社会历史因素和阶级因素,还包括马克思成长与发展的一些个人因素。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为马克思思考贫困问题提供了社会历史环境,阶级的产生以及阶级矛盾激化所带来的贫困现象则进一步引发马克思的思考。不可否认,马克思自身成长发展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也是其贫困理论形成的现实因素。其次是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理论来源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对贫困问题有过探讨,但由于他们自身思想理论的局限性,都未能从本质上真正回答贫困问题。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与发展这两大学派的理论成就的基础之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当然,马克思贫困理论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成熟的过程的。第二部分研究的是马克思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主要回答了马克思关于“贫困是什么、贫困的表现、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路径四个问题。首先,马克思所讲的贫困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受资本家剥削的、用来维持其自身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低于应达到的平均水平的一种状态。贫困是具有制度性、阶级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的,贫困的范围也不只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还涉及到世界范围内一些落后国家。其次,马克思贫困理论中贫困表现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再次,本文认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主要是一种制度性贫困,贫困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剥夺以及资本积累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进一步贫困。最后,研究的是马克思关于贫困问题的解决路径,那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以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第三部分分析的是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的立场以及制度减贫三个方面。其中,在政党领导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不仅是对马克思贫困理论中发挥无产阶级政党作用的继承,也是制度性减贫得以顺利开展的政治保证。在阶级立场方面,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为贫困人民发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反贫困的斗争,充分体现了我国反贫困以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的阶级立场。在制度减贫方面,我国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解决彰显了中国特有的制度优势,这是对马克思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马克思贫困理论相应方法论的指导下,我国坚持制度减贫,在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前提下,坚持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制度减贫的物质基础,着力解决人们的物质贫困,同时兼顾精神贫困,双管齐下,推动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虽然马克思贫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我们当前所处的情景不同,但是其中关于研究贫困时坚持的政党领导、阶级立场与制度减贫等方法论对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的社会贫困分析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