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陶望龄文论研究 收藏
陶望龄文论研究

陶望龄文论研究

作     者:周雨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童伟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1[文学-文艺学] 

主      题:陶望龄 文论 本体论 主体论 语言论 

摘      要: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影响深远,心学与文学交互作用,很多当世文人也是心学学者,研究思想领域与文学领域的互动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晚明士人陶望龄是公安派的重要成员,创作上主张独抒性灵。他的文论观点颇具代表性,在心学思想上深受浙中王门的濡染,也传承泰州学派以“身为本和任情的思想,泰州学派以“狂为审美归趣,在陶望龄文论中表现为对“偏的倡导。本文从心学与文学交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陶望龄在文学本体、创作主体、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文论观点,进而探讨其文论的地位和影响。第一章阐说陶望龄文论研究的三个维度,将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研究相结合。从社会史看,明朝日后衰亡的种种征兆在万历朝已经凸显,国势由盛转衰、日益窳败。商品经济繁荣催生新型义利观和消费观,从表象上看社会物质繁盛,但是实则内忧与外患交织,百姓不堪苛捐杂税之苦,士大夫身处不断恶化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下;从思想史看,儒释道三教合流,肯定人心本然的心学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寄托、摆脱现实困境的绝佳选择,还有佛禅顿悟超脱、直指本心的思想,以及道家遗世独立、追求自然的思想,皆广为流播;从文学史看,晚明文坛异彩纷呈,贯穿复古与反复古的线索,一些文人掀起了倡导性灵的文学思潮。第二章阐释陶望龄的文学本体论,以“变和“情为关键词。陶望龄主张“善古者不必尊古,认为师古本身并无疑义,但不可一味拟古,要得古人之真精神,而非只取古人文辞形式。故而文章的本根在于“变,“文也者,至变者也,亦即没有一成不变之文,文章本于变化不居的真“情,“诗也者,富有日新之业也。无诗焉,是无才与情也。这就意味着“变和“情统一于“心本体,与“心紧密关联。“诗之道,本情而发于境,诗人的创作独抒性灵,因情境千差万别而“变化无穷。第三章论述陶望龄的创作主体论,为人为文倡导“偏,重视主体“才“思“性“时等素养。“偏至本来是品评人物的话语,所谓“偏至之器,其实就是儒家所说的“狂狷,与“中行相对举。为人推重“偏至之器,为文主张“偏嗜必奇,为人为文统一于“偏,文章新奇可爱,可以出奇制胜。他主张主体要涵养“才“思“性“时等素养,由于作者才能、思想、天性和时机的不同,创作的奢俭、淹速、媮敏、简巨诸种特色亦不相同。强调创作主体要以“自然为宗,并以“偏的心学审美旨趣贯穿其中。第四章论析陶望龄的语言表达论,以“辞达为关键词探究词与意的关系。言辞与文意之间孰轻孰重,素来有不同看法。陶望龄主张“意乃词之主宰,强调“意对“词具主导性,但他又认为文辞在表达情感上有积极作用。他提出“言有蓄,认为语言表达是内心情思酝酿后冲决而出的结果。他肯定出自人内在心灵的力量“意,在“意显现为“词的过程中要防止“意外之词和“害义之词,具有弘扬儒家道统的价值指向。第五章总论陶望龄文论的地位和影响。陶望龄融汇吸收浙中王门和泰州学派的思想,其文论具有心学与文学交互影响的特色。身为公安派的重要成员,陶望龄文论沟通学者思想与文人创作,推动创作的新发展,但较之袁宏道、袁中道等人,尚未能引起后人足够重视。研究陶望龄文论,有助于发掘陶望龄在心学思想与晚明主情文学大潮中的联结作用,对于理解晚明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和思想旨趣提供了有益的样本,对于理解当下的审美现象亦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