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骨缺损骨搬移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宗少晖
授予年度:2020年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摘 要:背景和目的:感染性骨缺损伴随着高能量损伤患者的增多而不断增加,其临床治疗方式抉择困难,大多数病人预后不良,残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现今已有大量临床研究验证了骨搬移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但对其治疗过程中感染性骨缺损组织形态学变化仍未明确。有研究发现感染性骨缺损病灶区出现新生血管,但其血管再生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在感染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建立感染性骨缺损模型,观察感染性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新生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于胫骨上1/3段在前缘内侧,尖刀切取皮质骨片深达骨髓腔,随后将醮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棉球置入缺损部位,使用骨腊覆盖皮质缺损窗口制作感染性骨缺损模型;模型制造成功后予以清创术,清创后测量骨缺损距离,然后随机分成实验组(感染性骨缺损+骨搬移组)和对照组(感染性骨缺损组),实验组大鼠患肢安装外固定系统,术后1周开始搬移骨块,每天搬移0.2mm,搬移结束后予继续佩戴外固定架加压锁定至治疗结束;对照组仅安装外固定架保证患肢力线良好即可。术后第14、28天各从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通过X线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术后第14、21、28天各从每组随机选择5只大鼠,全麻后在腹腔静脉取血,离心机分离,酶联免疫法检测上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然后截取出胫骨缺损部位的新生骨组织进行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新生骨的组织细胞形态,用En 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生骨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感染性骨缺损愈合状态X线评估:实验组大鼠胫骨再生区新生骨形成,对接部愈合可;对照组大鼠胫骨缺损处未见新生骨组织,骨缺损仍清晰可见,愈合差。2、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评估:搬移骨块前两组大鼠血清中VEGF浓度差别不大,两者统计学比较无意义(p0.05)。搬移骨块后,实验组大鼠各时点血清中VEGF浓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于第3周时血清VEGF浓度达到高峰,高于第2、4周(P0.05)。对照组大鼠血清VEGF浓度各时段无明显改变(P0.05)。3、组织学评估:实验组大鼠胫骨缺损处新生骨形成,而对照组大鼠胫骨缺损区的未见骨组织形成。实验组大鼠新骨组织切片各时点平均光密度均比对照组的高(P0.05),并且于第2周和第3周高水平表达,两时点VEGF浓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第4周开始下降(P0.05)。增殖活跃的成骨细胞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结论:1、通过在骨缺损局部填塞感染性异物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感染性骨缺损动物模型。2、骨搬移技术能够刺激感染性骨缺损疾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感染性骨缺损修复过程呈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