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研究 收藏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研究

作     者:张一昊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自强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主      题:数字普惠金融 农户借贷行为 作用路径 动态博弈模型 中介效应模型 

摘      要:近年来,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数量和业务支持力度有限,农户借贷渠道被动“非正规化导致农村信贷市场失衡,债务负担和潜在的金融风险上升成为一种普遍现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并聚焦三农问题,提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作为一种新型金融业态,数字普惠金融丰富了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并具有以低成本的地理穿透性捕获长尾客户的显著优势,将乡村非正规借贷有效纳入正规渠道,提升其普惠程度,也能有效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困境,是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显示非正规借贷、传统的正规借贷和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然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析三者之间的单一互动关系,尚未将它们放在同一个框架中探究借贷资金供需双方间的决策逻辑,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路径也有待证实。因此,本文在博弈论视角下,理论分析农村借贷市场中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决策收益情况,并选取2015年、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和2016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数据,考察了农户2015年和2017年不同生产和生活用途下信贷需求和资金获得情况,同时运用Probit模型、OLS模型以及I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各级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行为的影响运作机制,最后利用中介效应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在影响农户非正规借贷需求方面的作用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单次和有限次重复博弈中,资金供给者和农户普遍存在“囚徒困境现象,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和交易成本,缓解上述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博弈无法保持无限重复状态,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引入更高效的信誉机制,利用更严格的社会性奖惩监管来抑制农户的短期逾期违约行为,长期提高农户正规借贷参与率。2.农户正规融资需求缺口普遍存在且相当大部分由非正规借贷补充。通过比较2017年和2015年的情况,认识到当前农户生产型借贷需求在升高,消费型借贷需求在降低,说明农户经营性资产薄弱,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愿意把借贷资金投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且能增加效益的生产领域。3.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非正规借贷的需求和获得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考虑到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一步利用IV-Probit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非正规借贷行为的负向影响十分稳健的。具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中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以及信贷和征信业务对非正规借贷需求和获得的减少作用较明显。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非农创业、增加收入、降低人情成本和缓解正规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来降低农户的非正规借贷需求。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该扶持数字普惠金融和涉农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引导非正规金融向着合理的方向运行,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并大力培育农村信用环境。第二,正规金融机构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服务质量,创新金融产品,降低借款利率,以数据增信,提高农户正规借贷参与率。第三,精英农户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打破“等靠要的传统思维模式,长尾群体主体提高金融素养和政策了解度,提高生产效益按时还款,同时守住安全性底线,加强个人诚信管理。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