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大别山区大屋建筑特征及文化内涵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季文媚
授予年度:2022年
学科分类:081302[工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8[工学] 0813[工学-建筑学]
主 题:皖西大别山区 大屋建筑 建筑形制 特征对比 文化内涵
摘 要:皖西大屋建筑是皖西大别山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振兴皖西大别山区地域文化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使皖西人民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主题。目前,皖西大别山区大量的大屋建筑无人管理逐渐荒废以至于面临被拆除的危机,且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戏种以及大屋建筑建造修复技艺等众多非遗文化后继无人。因此,皖西大屋建筑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研究皖西大屋建筑的特征及文化内涵,对皖西大屋建筑与皖西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以始建于明初的现存皖西大屋建筑为主要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皖西大屋建筑的形成背景进行归纳整理,分别研究这些背景对大屋建筑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史背景,总结皖西传统建筑的衍变过程。并以“微型社会学理论选择调研地点,通过田野调研、实地测绘的形式获取大屋建筑数据与现状资料,随后以归纳总结法对大屋建筑进行类型化梳理,将其根据主要使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士绅庄园型大屋、“氏族聚居型大屋、“祠堂型大屋三类,并总结大屋建筑的特征变化规律。皖西大屋建筑特征主要受到移民运动带来的邻域建筑技艺影响,并且在自然条件差异与邻域文化影响差异的共同作用下,建筑特征呈现总体相似,个体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性的特点。具体而言,南部安庆市地区可以发现明显的徽州和江西建筑元素,而北部六安市境内的大屋建筑中则更多带有两湖建筑的建筑特征。通过对大屋建筑的形成背景和具体的田野调研成果进行分析,从聚落选址、形态布局、建筑结构、空间形制、装饰装修五个角度归纳总结皖西大屋建筑的建筑特征和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使用比较分析法将其与邻域传统建筑从地域文化背景和建筑特征的五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追根溯源地探究了皖西大屋建筑特征受邻域建筑影响的比重。以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大屋建筑的形成背景和皖西大屋建筑特征相联系,并结合邻域建筑文化影响,挖掘皖西大屋建筑各方面形制特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总结出皖西大屋建筑“亲近自然,重家族而轻宗教的主要文化特征。总结田野调研的资料,将皖西大屋建筑现今的保存方式大致分为:“标本式保存、“延续式保存、“置换式保存,并通过对调研对象的分析来研究皖西大屋建筑现状与保存方式之间的关系,探索大屋建筑保存未来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案例提出皖西大屋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具体建议,以期为保护、发扬皖西大屋建筑文化和皖西地域文化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以此梳理大屋建筑现状,扩充皖西大屋建筑基础资料数据库,总结大屋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深度挖掘皖西地域文化特色,提出大屋建筑文化保护传承建议。最终达到振兴皖西大别山区地域文化、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实现文化自信的目的。图[73]表 [25] 参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