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济慈《恩底弥翁》中的植物书写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宁梅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502[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文学-英语语言文学] 05[文学]
主 题:约翰·济慈 《恩底弥翁》 植物书写 情感变化 象征意义
摘 要:约翰·济慈(John Keats,1895—1921)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生平发表了三本诗集,分别是1817年的《诗集》,1818年的《恩底弥翁:诗歌罗曼史》以及1820年的《拉米亚,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节的前夜,及其他》。其中《恩底弥翁》是济慈创作的第一首叙事长诗,共四篇,长达四千多行,被认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该诗中,济慈将其逐渐成熟的诗学观付诸实践,为接下来的名篇创作奠定了基础。该诗改编自希腊神话,讲述了拉脱马斯山的牧羊首领恩底弥翁和月神戴安娜的爱情故事。目前,国内外就该诗的主题、影响、创作背景、译介、济慈的诗学观、政治观、女性观和自然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鲜有从诗歌中的植物书写切入,探索诗人创作过程中情感变化的相关研究。本文作者发现,济慈在该诗中描写了大量植物,并赋予这些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本论文的“植物书写就是围绕诗中的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来展开研究的。在诗中,有些植物的象征是约定俗成的,如黄水仙、桃金娘、罂粟等,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受到英国乃至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另外一些植物的象征是个人化的,如花苞与青春,枯叶与衰老,绯红的玫瑰和被玷污的爱情,诗人将这些植物与人们广泛共有的联想相联系。本文认为,济慈运用这两类象征,表达了他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选择时,在诗歌创作三个阶段的情感变化:在诗歌创作初始阶段,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热爱;在创作中期,诗人意识到现实中美好与残酷并存,表达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徘徊;在创作后期,诗人曾经的理想走向幻灭,表达了对当下现实的热爱。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该诗中植物的象征意义,运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的理论,来研究诗人从理想走向现实的情感变化。本文将分为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分析《恩底弥翁》第一篇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例如花苞、黄水仙、芦苇、紫衫等,论证济慈开始撰写长诗时,他对理想的喜爱,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对理想的坚定和兴趣,二是他对现实的恐惧和痛苦。第二章分析诗歌第二和第三篇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例如桃金娘、荆棘、金盏花、茉莉等,论证济慈在诗歌创作的自我探索过程中,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犹豫徘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济慈对现实矛盾的情感,二是他对理想的兴趣和热爱。第三章分析诗歌第四篇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例如风信子、西洋樱草、罗勒花等,论证济慈在即将完成长诗时,他对现实的喜爱,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济慈对曾经的理想走向幻灭后的痛苦,二是对当下现实的热爱。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济慈在《恩底弥翁》中的植物书写,是当时他的诗学观的一种体现。其背后所反映的情感变化,则是由于诗人在写诗过程中遭遇现实困境和理想抱负相冲突所造成的。论文的学术意义在于,本文关注诗歌中植物书写这一细节描写,来深入探讨其背后诗人的情感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另外,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处理,对于人们在奋斗过程中如何面对挫折和逆境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