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以贵州省X县为例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吴晓蓉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120403[管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
摘 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在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空间,特定的社会场域里,担负了特定的责任和使命,与我国民族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作为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教书育人、开启民智、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责任和使命。政策倾斜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经济收入与城镇进一步缩小,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因为其处于民族性和乡土性交叉重叠的场域内,且时代赋予其越来越多的历史任务,他们身份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其身份认同危机逐渐凸显。这种危机影响着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心理状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质量、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良性建设。以身份认同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坚守村小30余年的老领导、苗寨培养的第一位大学生、35岁后安心留村的女教师、几经辗转的临退休教师、扶贫任务下的村小主任、期望回城的优秀乡村教师等六名个案对象进行身份速写,描述他们工作其中的“田野以及他们作为乡村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他们个体性层面的身份速写和群体性层面的身份确认,细致地展现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群像。基于调研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较以往已有较大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个体性层面的身份认同是处于矛盾统一的状态,是身份认同危机与积极身份认同二者相互交织、互相平衡的结果。从群体间层面来讲,民族地区土生土长教师身份认同高于外来任教老师,并且他者认同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呈正相关。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矛盾统一体,是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理性思考和选择的过程,是身份认同危机和积极身份认同因素的不断斗争、平衡的过程。形成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诱因具有多样性、矛盾斗争性,具体如下:多重角色冲突,挤占教师身份发展空间;教育观念落后,弱化教师职业效能感;工作调动随意,降低教师生活幸福感;教育质量不佳,削弱职称晋升可能性。但是,学校人文环境单纯、村小教学压力小、乡土情怀等使得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做出弃公从教、弃城来村、弃城回乡的选择。基于以上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提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建议,使其群体身份认同的心理结构具有一致性,各个层面都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具体包括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制度建设;巩固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符号象征意义;激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职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