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云南边境地区M县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与出路 收藏
云南边境地区M县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与出路

云南边境地区M县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与出路

作     者:吴燕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蒋立松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4[教育学] 

主      题:云南边境地区 缅籍学生 教育困境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边境地区人口跨境流动频繁,边民互市、跨境通婚、走亲访友等催生了缅籍学生的跨境就读,随着我国扶持边境教育发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建设标准化校园使得边境地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同时给予缅籍学生同等待遇,缅籍学生就读人数逐年递增,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招收条件严格、教学管理困难、升学道路不畅等。近年来,因部分市县考虑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缅籍学生管理难度等因素,口头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不再接收缅籍新生,缅籍学生的求学道路艰难。云南边境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缅籍学生,其身份可概括为父母至少有一方是缅籍人员且不具有中国国籍的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作为当地接受教育的少数群体,在求学道路上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我国应如何在保障中国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接受缅籍学生就读,一是关乎我国跨境婚姻造成的弱势缅籍学生群体的教育帮扶问题,二是关乎父母均是缅籍人员的缅籍学生的国际教育援助问题,缅籍学生的教育问题制约着边境教育发展,关乎边境社会稳定,影响中缅两国的友好往来,对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关系重大,既是国内教育问题又是国际教育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云南边境地区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本研究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思想指引,坚持“儿童有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理念,借助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排斥理论、教育治理理论和云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外籍学生跨境入学相关研究成果,立足于M县的缅籍学生实际教育情况开展。研究将以缅籍学生为对象,以培养中缅经济建设人才、跨境民族教育发展和边境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目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遵循群体与个案相结合,深入田野,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收集数据,充分考虑M县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人口民族、教育发展状况等情况,分析当前缅籍学生的教育现状。研究发现缅籍学生的教育现状为:在教育起点方面,缅籍学生面临公立学校拒收或者招收条件严格的情境,导致其入学沦为“关系户和“有钱人的主场。在教育过程中,享受部分教育资源和优惠政策,采取混合编班但就读年级随意,学校予以缅籍学生“一视同仁的课堂教学与考核方式,还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但缅籍学生成绩却榜上无名。在教育结果上,缅籍学生面临“想读与“没有机会读的尴尬境地,只能无奈地“从哪里来与“回哪里去。基于缅籍学生的教育现状分析,当前缅籍学生在边境学校就读主要存在:入学机会难得、管理各自为政、升学无望与教育道路受限、教育管理政策实操性欠缺等四个主要突出问题。研究者运用教育排斥理论,对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根源进行了阐释,主要有政策支撑困境、教育资源困境、家庭背景困境、社会期望困境、自身意识困境等五个因素的相互影响造成了缅籍学生的教育困境。具体来讲,政策制定不明缺乏指导性,国内教育政策对缅籍学生入学造成影响,M县不成文规定拒收缅籍学生等造成招收缅籍学生入学困难;学校学位不足、校舍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使得M县无力接收更多的缅籍学生;家庭经济贫困、教育理念偏颇使得缅籍学生无法获取付费教育;社会人才需求的低层次性、教育年限低下使得缅籍学生处于完成义务教育的低教育期望中;缅籍学生自身缺乏受教育意识,缺少改变的勇气使其无法突破现有教育困境,而徘徊在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之外。在归因分析基础上,运用教育治理理论,以多方主体参与治理为逻辑起点,探讨教育政策建设、学校管理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支持等系统构建缅籍学生教育策略,以期为缅籍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主要有:一是建立连贯协调的政策体系,完善缅籍学生就读的制度保障。制定从中央到地方连贯的教育政策;建立常态化协同治理模式。二是强化学校责任意识,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建立独立—分段的缅籍学生学籍系统;健全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密切家校合作,加强教育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意识。三是注重社会力量,构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培养家长先进的教育理念;拉动民间投资,保障边境教育发展;构建高校支扶渠道,鼓励研究者探索。四是改革边境教育发展体系,助力边境教育发展。加大边境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转变办学体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提升教育软实力;健全边境教育发展奖惩激励机制,注入发展动力。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