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文地貌分异的盐城滨海湿地变化与生态恢复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刘红玉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83001[工学-环境科学]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摘 要:盐城滨海湿地是我国为数不多原始的淤泥质海岸湿地,是重要珍稀鸟类的越冬地和栖息地,然而人为开发利用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盐城本地盐沼湿地退化甚至是丧失。近年来,滨海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与实践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大尺度下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滨海湿地恢复,是减少恢复的盲目性和提高生态恢复成效的重要前提。本文从水文地貌角度总结了盐城滨海湿地水文地貌特征与湿地形成关系,基于水文地貌分类法划分了水文地貌空间单元,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1980-2019年水文地貌区的湿地变化和人工蓄水空间格局变化,确定了潜在恢复区域,并从自然恢复为主和人工干预为主两方面,提出了盐城滨海湿地恢复模式和恢复技术体系。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水文地貌空间单元是控制盐城滨海湿地形成与演变的基础。根据湿地所处地貌环境及其主导水源,将研究区划分了2个一级水文地貌区和9个二级水文地貌空间单元。其中,潮间带区是区域主导的水文地貌一级空间单元,其湿地景观格局呈现出非常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征,即由海向陆呈现出光滩-碱蓬沼泽-草滩湿地。河口区是区域另一种主导水文地貌一级空间单元。由于河流入海,并与海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湿地格局呈现出非带状分布特征,芦苇是河口区的优势植被类型。(2)土地利用对区域湿地分布产生重要影响。1980-2019年期间,河口区和潮间带区土地利用主要发生在新老海堤之间,自然湿地累计丧失了1000.120 km,大量光滩、碱蓬沼泽、碱蓬沼泽等自然湿地类型转变为养殖塘和耕地等类型;另外,伴随土地利用需要,沟渠和交通用地的增长速度明显。(3)确定了区域湿地恢复优先区域。研究选取受人为干扰较少的时期(1980年)的湿地作为参考湿地,以恢复重要性为主,结合恢复潜力确定了3个重点恢复区即优先恢复区和2个一般恢复区即次优先恢复区。(4)确定了湿地恢复区的恢复技术体系。基于1980年的参考湿地,在系统分析植被演变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河口区恢复模式和潮间带区恢复模式。研究根据潜在恢复区边界分析,以及现状土地利用和水文连通情况,从自然恢复为主和人工干预为主两方面,确定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类型,并提出可恢复的河口区和潮间带区的恢复技术体系。从互花米草治理,拆除挡潮闸,推平塘梗和调整内部微地形等技术措施,提出了每个水文地貌区湿地恢复技术方法,形成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盐城滨海湿地恢复技术体系,为指导滨海湿地恢复提供重要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