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时间地理学视阈下的江汉平原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圈演变研究 ... 收藏
时间地理学视阈下的江汉平原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圈演变研究 ...

时间地理学视阈下的江汉平原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圈演变研究 ——以湖北省京山市为例

作     者:陈慧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余斌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304[工学-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主      题:时间地理学 生活圈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京山市 

摘      要:随着生活圈理论和规划进入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视角,生活圈被广泛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居民的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生活变化揭示人类生活活动与地域空间的交互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快速冲击下,我国乡村生活空间正在经历重构与转型。随着生活空间的剧烈变化和持续转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愈加典型。但目前生活圈研究侧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对乡村居民空间行为研究甚少、乡村生活圈理论研究较为匮乏。本文研究有利于拓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视角和理论,丰富生活圈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更加真实地刻画出乡村生活空间与居民活动的互动关系。江汉平原作为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活空间发育典型,京山市乡村人口比重高、农业地位突出,为江汉平原典型区域,具有研究意义。本文以江汉平原的京山市为研究案例,以时间地理学为研究视阈,以抽样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资料为数据源,分析乡村居民十年间居住、就业、消费和休闲等日常活动时空间变化特征,识别乡村地区出行频率和出行范围的圈层结构,揭示居民日常行为的时空演变规律;同时以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结合,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剖析乡村日常生活圈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最后,以乡村居民对自然生态基础、物质设施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作为人与环境匹配度的依据,揭示案例地区乡村居民日常活动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和日常生活圈演变的人居效应。案例研究表明:(1)从乡村日常生活圈演变特征来看:时间上,居民日常活动出行频率有所增加,除了休闲活动的持续时间在增加以外,其余各项活动的在途时间和持续时间都呈减少趋势;居民各项活动出行大致呈现峰值与低谷交错,生活节奏快慢交替。空间上,居民日常出行活动集中在村内,活动趋于呈现向本村收缩的趋势,并且不同类型村庄居民出行空间差异明显,得益于区位优势和便利交通,中心村居民活动距离相对更远,而近心村和远心村居民日常活动更集中于本村。(2)从乡村日常生活圈的类型识别来看:根据居民日常出行频率可划分为外层低频活动圈、中层中频活动圈和内层高频活动圈三个等级,其中,低频活动圈以医疗出行为主,中频活动圈主要为日常生活品购买和工作出行,高频活动圈中几乎囊括居住、休闲、工作和消费等所有日常活动;根据居民出行范围可以划分为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和扩展生活圈三级结构,初级生活圈为居民自家至本村,是满足居民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基本圈层,基础生活圈基本覆盖镇内所有居民点,以满足居民更高等级的消费和工作活动为主,扩展生活圈是本县(市)内,离居民点最远、满足居民偶发性活动需求的圈层。(3)从日常生活圈演变的影响因素来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乡村居民日常出行变化,休闲娱乐设施、商业设施、外部环境、家庭可支配收入、现居房屋区位和社区参与显著均显著相关,除现居房屋区位为显著负相关外,其余各项为显著正相关。其中,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商业设施和乡村地区的良好风貌与生态基底有效增加居民出行频率,较高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和良好的社区参与有效减轻居民出行阻碍,现居房屋区位背后涵盖的居民职业差异负向作用于出行频次。(4)从乡村日常生活圈的人居效应来看:乡村居民对乡村生活满意度综合评价趋于比较满意,其中对物质设施条件满意度最高,社会人文环境次之,自然生态基础最低;此外,居民出行影响因素和居民对生活空间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共同揭示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其中,乡村居民与社会人文环境较为匹配,主要体现在居民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满意度评分高;与物质设施环境为一般匹配,主要体现在居民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特别是医疗设施、商业设施和信息通讯设施满意度较高;与自然生态环境较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特别是自然灾害预防、河湖污染处理、生产两污处理等指标满意度低。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