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拔擢寒俊:南宋初年登科进士的社会流动研究 收藏
拔擢寒俊:南宋初年登科进士的社会流动研究

拔擢寒俊:南宋初年登科进士的社会流动研究

作     者:费红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程天君

授予年度:2018年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0103[教育学-教育史] 04[教育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主      题:科举考试 南宋初年 社会流动 教育公平 教育社会学 

摘      要: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延续时间之漫长、在国内外影响力之巨大,能与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1300多年,承担着为中国官僚政府输送人才的使命与责任。《宋代登科总录》作为中国科举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研究,为每一位登科进士撰写小传,内容包括字号、籍贯、三代有无仕宦、初授官、历官、最高官(或最终官)等,从中可以看出个人和家庭通过科举实现身份转换和地位的提升,是研究科举考试与社会流动较为合适的史料,为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开辟新的视角,对当代教育公平与变革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追溯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运作程序及其运行的社会背景。正是宋代官府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学校教育的兴盛以及经济技术的发展为科举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也恰是这些条件促使宋代科举制度与宋代以前的选官制度不同。“殿试不黜落、“照顾士子、“废除公荐等政策的实施,使得科举考试最大程度拔擢寒俊。其次,利用统计计量方法,对《宋代登科总录》中绍兴十八年进士进行水平和垂直流动分析。水平流动分析结果表明,南方地区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远超过北方地区。在四川地区实行类省试,并且给予四川地区考生一定的经费补助,使得四川地区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甚至超过于福建地区。在垂直流动方面,既采用了经典的祖上三代功名分析方法,也使用家庭背景二重因素分析法。通过祖上三代功名统计口径,得出祖上三代均无功名的进士比例达到55.1%。通过家庭背景二重因素分析法,得到出身于平民的进士比例为46.3%,即使有53.7%的进士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其中近一半进士出身是选人或低品官。在进士的仕途升迁分析中,可以看到既有通过科举制度实现向上流动的平民,也有通过科举制度实现身份转换的“杂出身。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世家贵族由于没能在科举考试中保持优势,而逐渐没落。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机会下移和公平选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宋初年的社会分层与流动,选拔了优秀的治国人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凭才取人与分路取人,实质反映的是教育公平与政治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也与当今高考中的区域配额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研究宋代考试制度可以给当今教育改革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