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夏军权
授予年度:2021年
学科分类:100506[医学-中医内科学] 1006[医学-中西医结合] 1005[医学-中医学] 100602[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10[医学]
摘 要:目的:研究大肠息肉发病因素、病理分型、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特点及相关性,从祖国医学角度为防治大肠息肉提供一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患者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178例病例进行调查研究,收集病例一般资料、四诊信息、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填写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观察表,将统计数据归纳总结后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男女比为2.42: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年龄跨度区间在26-83岁,平均年龄为58.99±11.23岁,发病年龄以老年多见。共86例病例有吸烟史,其中76例吸烟史大于20年;共48例病例有饮酒史,其中41例饮酒史大于20年。BMI值分布以体重正常、超重多见,其次为肥胖、体重过低。每日运动量分布以2千-5千步、5千-1万步为主,其次为每日运动量小于2千步、大于1万步。统计血脂水平异常病例共99例,其中以HDL-C水平较低为主。2.发病次数、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初发病例多于复发病例;内镜下息肉数量多发病例多于单发病例;息肉大小2.0cm;息肉形态以山田Ⅰ型最多见,其次分别是山田Ⅲ型、Ⅱ型、Ⅳ型;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直肠息肉多见,其次分别是横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病理分型中管状腺瘤占比最高,其次分别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3.吸烟、饮酒、血脂指标与病理分型相关性分析:吸烟、饮酒、HDL-C降低与病理分型比较存在相关性,会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年龄与发病次数相关性分析:年龄与发病次数比较存在相关性,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最多见,其次分别为脾胃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6.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性别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男性病例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多见,其次为脾胃阳虚证;女性病例中以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BMI值、运动量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肥胖、运动量少病例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为主。发病次数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复发病例较初发病例多见脾胃阳虚证。肠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比较无明显相关性。病理分型与中医证型比较存在相关性,非腺瘤性息肉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气滞血瘀证;腺瘤性息肉多见脾虚湿滞证、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结论: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以老年多见,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息肉数量以多发为主,大小以0.5cm为主,形态以山田Ⅰ型多见,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与直肠多见,病理检查中管状腺瘤占比最高。肥胖、运动量少、吸烟、饮酒、血脂水平异常与息肉发病相关,吸烟、饮酒、HDL-C水平降低会增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最多见。男性病例中医证型较女性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女性病例较男性多发气滞血瘀证。肥胖、运动量少病例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为主。复发病例较初发多见脾胃阳虚证。非腺瘤性息肉多见湿热瘀阻证、脾虚湿滞证、气滞血瘀证;腺瘤性息肉多见脾虚湿滞证、湿热瘀阻证、脾胃阳虚证。肠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比较无明显相关性。